瘢痕疙瘩是人类所特有的良性皮肤瘤,多继发于皮肤损伤后,局部突起的瘢痕伴奇痒、疼痛不适,且向周边正常皮肤不断扩侵,无自限性,亦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好发于胸部、肩、臂、腹、颈、耳垂和术后伤口,影响容貌。目前,虽然瘢痕疙瘩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手术方式多种多样,如切除缝合、皮片移植、皮瓣移植等,但是,单纯运用手术治疗病理性瘢痕尤其是瘢痕疙瘩,其复发率很高。非手术治疗创伤相对较小,治疗较简单、方便。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这些:物理疗法(压力疗法、放射疗法、激光疗法)、传统中药治疗(积雪草甙、苦参碱)、药物疗法(皮质类固醇药物、抗代谢药物、维甲酸类、硅胶等等)。总而言之,这些方法各有所长,亦有其所短。
平阳霉素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它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临床上治疗各种血管瘤,抑制瘢痕组织血液供应,使瘢痕组织坏死液化,另外平阳霉素还能抑制胶原合成酶的活性,使胶原沉积得以控制。为进一步寻找一种方便、快捷、安全、有效的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我们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并采用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瘢痕疙瘩的组织学变化,为临床治疗瘢痕疙瘩提供理论依据。
临床治疗
A组:常规行血常规和胸部透视,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治疗。平阳霉素溶液的配制:用平阳霉素8mg,溶于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5ml稀释,外观呈现无色透明液体,治疗前配制,治疗后剩余部分丢弃。治疗方法:用1%碘酒消毒局部,用5ml注射器,持5号针头,沿皮损基底部进针,针尖达瘢痕中部,自进针部位呈扇面均匀注射使瘢痕病变部皮肤由原来红色变为苍白色。注射完毕,加压注射点,使针孔无药液漏出。若瘢痕较大,1次可注射多个部位,瘢痕高出皮面1.5cm,先行手术切除瘢痕,术后30d行平阳霉素注射治疗,1次注射用药最大剂量不超过0.2mg/kg体质量,2周注射1次,2次为1疗程,3个疗程后判决结果。
B组:用醋酸泼尼松龙注射液125mg溶于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剂5ml,皮损基底部封闭治疗。注射方法和疗程同治疗组。
组织学切片
所有瘢痕疙瘩标本均源于我院自愿行瘢痕疙瘩注射治疗后的病人,A组共74例,瘢痕数88块;B组共52例,瘢痕数56块。取材时间为注射后6个月,取材局部无感染和溃疡,均无传染、免疫、遗传和皮肤等疾病。取材前均向病人说明取材目的,并征得病人同意。麻醉成功后,1%活力碘消毒躯干四肢,切除病变部位的瘢痕疙瘩,取其中10mm×10mm大小瘢痕置入10%甲醛中。
切片制作
常规HE染色: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HE染色及封片组织化学染色(苦味酸2天狼猩红染色):
①脱蜡,蜡切片常规脱蜡至水;
②染色,天青石蓝液染10min;蒸馏水洗3次;天狼猩红饱和苦味酸液梁15——30min;无水乙醇直接分化与脱水;
③脱水、透明、封片,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
结果判断
出现绿色染色的为Ⅲ型胶原纤维,红或黄色的为Ⅰ型胶原纤维。采用HPIAS22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同济千屏影像公司)对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完整而不重叠的高倍镜视野(×400),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阳性反应面积和所有纤维总面积,计算阳性面积率。
以每例5个视野的阳性面积率的平均值作为该例的测量值(阳性面积率=单位面积中阳性反应的总面积/单位面积中纤维总面积×100%)。HE染色光镜下可见A组的瘢痕组织中有一些成纤维细胞,细胞分布在胶原纤维附近,胶原纤维较密集,呈波浪状排列。B组的瘢痕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分布在胶原纤维附近,胶原纤维密集成束,排列紊乱,部分组织可见有玻璃样变。
组织化学染色A组在光镜下可见瘢痕组织中以散在分布的绿色纤细的Ⅲ型胶原纤维为主,红、黄色粗大Ⅰ型胶原纤维较少。而B组患者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可见密集分布的红或黄色的粗大Ⅰ型胶原纤维,纤维呈条束状,排列紊乱,密度分布不均;Ⅲ型胶原纤维数量较少,呈疏网状散布于Ⅰ型胶原周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q检验,A组与B组之间,Ⅲ型胶原纤维的阳性面积率有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