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过去称成人型先天性多囊肾。中医有“巢囊痞块”属于痰病之说,ADPKD的肾脏形似巢囊痞块,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示可以从中医痰病的治疗方法探索对ADPKD的治疗。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病因病机
《景岳全书》:“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中医认为,痰病是由于外感内伤等病因导致人体气血失调,水谷气化失常,津液败浊,聚而为痰。
痰病的临床表现很复杂,可因其兼夹的病因不同而有风痰、寒痰、湿痰、火痰、气痰、郁痰、食痰等不同表现,也可因其所在的脏腑经络不同而有不同表现。例如“痰积于肾,多足膝酸软,腰背强痛,肢节冷痹,骨痛”等(《医学入门》)。巢囊痞块属痰病,丹溪认为“痰挟瘀血,遂成巢囊”。李{认为湿痰“若挟食积瘀血,遂成巢囊痞块”。由于ADPKD的肾脏形似巢囊痞块,魏连波教授认为ADPKD可按中医痰病进行辨证论治。
二、辨证论治
ADPKD发展成“巢囊痞块”时,均已到达晚期,病人年龄一般已超过35岁,B超示肾肝脾胰多囊病变,逐渐出现血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病人大多有脾肾两虚的表现。而巢囊痞块属实证,属痰瘀病邪。治疗时应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针对巢囊痞块,采用健脾化痰法。丹溪提出治痰“治气”、“忌利”两个要点。“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大凡治痰用利药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此两点在本病治疗中都很重要。
对本病健脾化痰的主方,选用朱丹溪的二陈汤和二术丸及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组成(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苍术、香附、桂枝、杜仲、牛膝、郁金、白芥子、鸡内金)。二陈汤是后世公认的治痰通用方。“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丹溪心法》)。二术丸为丹溪治湿痰之方,方中白术为公认的健脾主药;苍术为古人专用于治痰挟瘀血形成巢囊者,认为其一边行痰,极效极妙。香附为丹溪治痰方中常用的治气药,香附能“利三焦,解六郁,……兼通十二经气分,……乃气病之总司。”(《本草纲目》)。本方去二术丸中之白芍,加郁金、白芥子、鸡内金。因郁金活血化瘀,兼行气解郁;白芥子为治顽痰、老痰之主药;鸡内金有运脾消积之功。忌用破瘀峻药以防囊肿出血。
扶正方面,主要用天然冬虫夏草。虫草性味甘温,“秘精益气,专补命门。”(《药性考》,能止血化痰。对一般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虫草无其它一些温补药助湿生热动血及增加氮质血症之弊。虫草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作用已基本得到公认。地黄之类滋腻生痰药,为痰门禁忌,应尽量避免使用。此外,我们的经验,对慢性肾衰竭病人不宜长期使用温补峻药,尤不宜用肉桂、附子、补骨脂之类大辛大热之品,这一经验亦适用于本病慢性肾衰竭患者。
三、临证经验
丹溪提出的治痰病要治气和忌利两个要点,“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大凡治痰用利药多,致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对本病的治疗很重要。首先是忌用利尿药。据研究,囊肿主要来源于不同节段的肾小管,囊肿液的成分与血浆或尿液均不同,但其钠和氯的浓度从20mmol/L到160mmol/L不等,表明囊肿上皮的分泌和重吸收能力与囊肿所来源的肾小管细胞类型有关。既然肾小管上皮还具有肾小管细胞的转运功能,用利尿剂就有可能使囊内液增加,因此魏教授主张治本病忌用中、西利尿药,包括排石通淋药,如金钱草之类,以避免使囊肿增大。至于治气,也很重要,因本病患者常有腰腹痛,需加用理气止痛药。此外,本病常并发结石,常需用利尿通淋药以助结石排出,而利尿有禁忌,魏教授采用加强疏肝理气促进结石排出,以取代利尿通淋排石。中医治痰病有“下出痰核”之说,此是否即“痰核”,与化痰治疗是否有关,有待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