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黏膜炎症性反应叫做药疹。药疹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反应。发生药疹的原因比较复杂,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人的特异性体质等密切相关。
患者一般应有用药史,且停药后皮疹消退。一般起病突然,皮肤发红、发痒并呈对称分布,先从面颈部开始,依次波及上肢、躯干和下肢,或伴有畏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轻的停药后皮疹逐渐消退,病情严重者有生命危险。药疹的疹型多种多样,其形态常像某一种传染病或皮肤病的疹型,故可用该病的病名来命名,如荨麻疹、丘疹、红斑、猩红热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水疱、紫癜、湿疹、剥脱性皮炎型药疹等。
临床显示,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
一、磺胺类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对氨基水杨酸钠、保泰松等易引发剥脱性皮炎型药疹。此类药疹可在用药20天以后发生,初起为麻疹样、猩红热样,伴有畏寒、发热,继而全身潮红、肿胀,以手、足、面部为重。之后全身皮肤脱屑,手足呈手套式、袜式大片皮肤剥脱,有的指(趾)甲、毛发脱落、口唇红肿糜烂、眼结膜充血。严重的伴有肾、肝损害,并伴有高烧、昏迷,甚至发生死亡。
二、青霉素、痢特灵、水杨酸钠盐及血清制品(如破伤风抗毒素)等容易引起荨麻疹型药疹。用药后起病急,皮肤突然发痒并迅速出现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散布于头面及四肢与躯干,并有此起彼消现象。较重者出现呕吐、发热及关节痛等。
三、解热镇痛药、催眠药、镇静类药、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链霉素等类药物易引起固定型药疹和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固定型药疹多见于口唇、肛门、外生殖器等皮肤、黏膜交界处,四肢躯干也可发生,皮疹为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水肿性红斑,在红斑上可出现大疱,有痒感和灼痛,停药即消退,如再服同样的药,在原来部位可出现同样药疹,故称固定型药疹。麻疹样或猩红热样药疹起病急,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麻疹样药疹的疹子为散在或密集的、针尖或米粒大小的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呈对称分布,以躯干为多。猩红热样药疹为小片红斑,从面、颈、上肢、躯干向下发展。
四、汞剂、奎宁及磺胺类药物可引起湿疹型药疹。为多形性,可有红斑、水疱、丘疹、脓疱、糜烂和渗出等变化。往往由于外用磺胺或抗生素软膏,先使皮肤敏感性增高,以后服用同类药,即可引起药疹。停药后即好转。
避免药疹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随意用药。人免不了生病,但不是什么病都要用药,有些病不用药也可自愈,如感冒等。有些病通过体育锻炼、物理疗法等可以治疗的,也应尽量不用药。经常用药会严重破坏人体的抗病自愈力,使人的体质下降而经常生病,此时再用药就不那么灵了。
2、不要根据广告吃药。有的药品广告突出疗效宣传而无暇顾及或有意回避不良反应。某些新药随临床应用增多,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加。看广告吃药很难做到对症下药,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药源性疾病。
3、慎用贵药、新药。药效不能以贵贱来衡量,关健在于是否对症、疗效高低和不良反应多少。在药价与药效间无直接关系。药价是由制药成本、生产工艺和广告等多因素决定的。因此,价高的药并不一定是好药。
4、不要混合用药。有些患者常把多种药物放在一起服用。他们认为多药混服,可增加疗效。这种观点存在着片面性。因为有些药物合用反而会使药效减弱或抵消,毒副作用增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