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鼾症,是指因睡眠过程频繁的上气道阻塞,扰乱睡眠过程的正常呼吸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病儿最典型的表现是:睡觉时打鼾、张口呼吸、睡眠中反复惊醒、呼吸困难、多汗等。还常有尿床、多动等小儿“不乖”的表现。广州市越秀区儿童医院眼耳鼻喉科汤小云
笔者从事耳鼻咽喉科专业近30年,诊治过儿童鼾症的许多病例,多数家长对儿童鼾症的认识存有误区,提出很多问题。现就家长们最常向专科医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
◆打呼噜是睡得香?◆
“老人家说小孩睡觉打呼噜是睡得香,不要紧,对吗?”很多家长都会问到类似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辨明情况再下结论。
儿童因为疲劳或上呼吸道感染时,睡眠偶有打鼾(俗称打呼噜),对身体并无太大影响。因为在深睡眠状态,全身肌肉都比较放松,咽部肌肉松弛,使上呼吸道较平时狭窄,呼吸时可出现轻微的鼾声,但通气基本正常,无缺氧现象,这就不要紧。
儿童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鼻炎及扁桃体炎等,也会使气道暂时狭窄,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但是,如果经常打鼾且影响到睡眠和呼吸,则是一种病态,应引起家长重视。
这是因为,鼾症对心血管系统、生长发育、神经系统认知功能、颅面部发育等均有影响,如不治疗,可逐渐加重。长期睡眠不好及缺氧,可导致多种全身性疾病,如认知缺陷、颌面部发育畸形(腺样体面容),还可并发扁桃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等,严重时甚至导致肺心病和心力衰竭。
因此,孩子如果是轻度打鼾,可以不做治疗;情况较重则应该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进行适当治疗。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可先用药物治疗,如无好转则考虑进行手术。
◆手术三问◆
※ 3岁小孩也能手术?
儿童生长发育到达学龄期后,增生肥大的腺样体和扁桃体多会逐渐萎缩。所以,如鼾症不太严重或未到学龄期,可暂不做手术而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同时进行观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如鼾症较重或腺样体扁桃体明显肥大,则还是要考虑手术。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还太小,现在能手术吗?对此,家长们大可放心。如果孩子鼾症严重,气道阻塞及低氧血症明显,无其他手术禁忌证时,是可以手术的。
现在,多数医院采用内镜微创手术的方法切除腺样体,效果好,创伤小。也可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或微型电刀切除扁桃体及腺样体,出血少,效果好,比较安全。对一些特殊病因导致的气道阻塞病例,更小的年龄都可以进行手术。我们就曾为出生才6个小时的婴儿做过下咽囊肿手术,也曾为出生两天的后鼻孔闭锁婴儿做过后鼻孔成形术。
※ 手术怎么做?
儿童鼾症的治疗主要是进行腺样体及扁桃体手术切除。切除的范围根据病情而定。如果腺样体明显肥大,阻塞后鼻孔达2/3以上,扁桃体明显肥大达Ⅲ度以上,则应同时切除腺样体和扁桃体。如为单纯鼾症且扁桃体肥大未达到Ⅲ度,可只切除腺样体。
以往为儿童进行扁桃体切除手术,曾采用无麻的方法。但无麻法对孩子身心健康影响较大,现多改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当今麻醉技术及药物均有很大改进,安全系数高,不良反应少,对大脑及全身都不会有伤害。
※ 切除扁桃体,免疫力会不会下降?
虽然扁桃体和腺样体都是淋巴组织,有一定的免疫功能,但人体的鼻咽和口咽及其他淋巴组织均有一定的代偿能力,因此,切除扁桃体后并不会使身体免疫力明显下降。
观察许多进行过扁桃体切除术的青少年,其身体抵抗力并不比其他同龄人差。相反,由于原来的扁桃体经常发炎,有时还并发其他疾病,切除扁桃体后,身体多比原来更为健壮。
话又说回来,扁桃体毕竟是免疫器官,不到非切不可的地步,还是应尽量保留。现在扁桃体切除的指征比几十年前要严格多了。也有人建议只切比较肥大的一侧扁桃体,或只做扁桃体部分切除。这到底有利还是有弊,需要更多的医学研究加以证实。
儿童鼾症,是啥原因
1. 鼻部:常见有慢性鼻炎(感染性、过敏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后鼻孔闭锁及鼻腔肿物等。
2. 鼻咽部和口咽部:最常见的原因是扁桃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其他原因有舌体肥大,肥胖造成的脂肪堆积,咽部及鼻咽部肿物,腭咽皮瓣手术等。
3. 喉部:先天性喉软骨软化、喉蹼、气管闭锁等。
4. 颅面部畸形:中面部(面中部)发育不良(唐氏综合征、软骨发育不全),下颌骨发育不全等。
5. 其他:神经肌肉疾病,应用镇静药物治疗等。
儿童鼾症与成人鼾症有什么不同
儿童鼾症与成人鼾症主要是病因不同,治疗上也有所差别。
儿童鼾症多数为腺样体肥大和扁桃体肥大所致。而成年人则多数因肥胖,颌面骨性结构狭小,肌肉松弛及鼻气道狭窄所致。
儿童鼾症的治疗主要是进行腺样体及扁桃体手术切除,同时适当治疗上呼吸道炎症。成人鼾症主要根据阻塞部位和严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应用呼吸机或适当的手术治疗。
儿童打鼾,易发生感染
鼾症病儿多数发育不良,身体免疫力低下,特别容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是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炎等。
另外,腺样体肥大压迫到咽鼓管(为中耳到鼻咽部的通气管道),会使咽鼓管的通气功能发生障碍,导致中耳气压下降,液体渗出,鼓膜振动受影响,从而出现传导性耳聋,临床上诊断为分泌性或渗出性中耳炎。如出现感染,也可成为化脓性中耳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