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Huscher报道首例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以来,此类手术已有成功报道用于甲亢的治疗,随着现代止血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年轻的甲亢患者更多的选择腔镜下手术治疗。其利用长柄状的腔镜手术器械能远离颈部操作的特点,将切口设计远离颈部,如胸乳切口、腋下切口等,其主要的优势在于颈部无手术疤痕,有一定的美容价值。但甲亢的腔镜治疗因其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甲状腺血管丰富而受到一定的抵制。汤治平等提出通过解除甲状腺的软硬固定这一中间入路方法,使甲状腺手术操作更加容易,甲状腺手术难度降低。
一、 甲状腺中间入路方法,使甲状腺手术操作更加容易,甲状腺手术难度降低。
外科手术是甲亢治疗最有效的方法,而大多数的甲亢患者为青年人,本研究4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0.9岁。颈前的手术疤痕突显了开放甲状腺手术对年轻患者在术后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其对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存在着明显的抗拒心理。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将手术切口设计在隐秘地方,如胸乳切口、腋下切口等,手术疤痕的隐蔽性受到患者青睐,但由于甲亢患者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甲状腺血运异常丰富,为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带来限制,亦成为了中转开放手术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患者年龄存在统计学意义,更多的年轻患者选择了腔镜手术,体现了腔镜手术的美容价值。
本研究采用了有别于先处理甲状腺血管的传统手术方式的甲状腺手术中间入路,通过先解除甲状腺的硬固定,使甲状腺在狭小的空间里得到松动,最后再从下往上逐一处理甲状腺血管。本研究中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存在着统计学意义,腔镜手术时间较开放手术长。在开展甲亢腔镜手术前,我们已经完成了50余例其他甲状腺疾病的腔镜治疗,随着手术熟练程度的增加,手术时间逐渐缩短。该术式同样使得甲状腺癌手术可以在腔镜下完成,国内文献报道甲状腺乳头状癌5年生存率与开放手术对比无差异。
有报道指出,由于内镜的放大作用,可显著减少喉返神经、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共有6例发生一过性低钙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期间给予静注葡萄糖酸钙予以纠正手麻等低钙症状,出院后不需要长期补钙。我们考虑为一过性甲状旁腺缺血导致。另外4例出现喉上(1例)、喉返(3例)神经损伤,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于术后1到3个月经发音锻炼逐渐恢复。说明两种手术方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二、 相同的术前准备方法,相同手术入路,使资料更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入组病例均使用相同术前准备方法,给予卢戈氏液10滴/次,3次/日,连续服用10~15天(平均13天),避免了因术前准备方法不同,而增加了对甲状腺变硬、缩小程度影响的变量,从而影响实验数据。减少术中出血是甲亢手术的关键,对腔镜手术来说更是如此。碘剂有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减少甲状腺激素释放的作用。并且能减少甲状腺的血流,使腺体变得韧实、体积缩小,从而大大地减少术中的出血。我们认为腔镜手术前服碘两周是必要的。
另外超声刀出色的止血效果也让我们敢于对甲亢病人进行腔镜手术。本研究两组病例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腔镜组无1例中转,与国内其他文献报道不同,这与我们两组病例均使用超声刀手术有关,术中出血少也减少了腔镜手术中转开放手术的机会。
三、 关于甲状腺容积对甲亢病人术式选择的影响。
临床上通常使用视触诊法来描述甲状腺大小,我们发现部分患者触诊为Ⅱ°肿大,但术中发现甲状腺向后突入,明显大于触诊情况。因此我们认为B 超检查更为客观、可靠, 它作为“金标准”已被肯定和接受。Yo ko i等进行了描述,甲状腺每叶的长轴直径( D1)、短轴直径( D2)和厚度( D3 )都可测量出来, 再用一个标准的几何公式计算每一叶容积= D1×D2×D3×0. 523。但是因为甲状腺形状不规则,所以建议用0. 479来校正, 以代替原来的系数0. 523。每一叶的甲状腺容积计算公式 V= 0. 479×d(厚)×w(宽) ×l (长) , 甲状腺总容积就是两叶容积之和,但不包括峡部容积。本研究中两组甲状腺总容积差异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甲状腺明显肿大的甲亢病人,我们建议选择腔镜下甲状腺手术需谨慎。因为本研究并非大样本数据,能否通过术前估算甲状腺容积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制定相关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再者,本研究中甲状腺容积均为服碘前资料,服碘后甲状腺容积变化如何,未能提供客观数据讨论。
总之,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采用中间入路方法腔镜下手术治疗甲亢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术式,体现了腔镜手术的美容价值,对于年轻的甲亢患者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