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主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产科
擅长
在围产医学、胎儿医学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对优生优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有独到见解;熟悉胎儿的发生发育过程,能正确进行胎儿疾病的产前诊断及选择恰当的干预措施。在妊娠期保健、营养指导、妊娠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治、难产处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产科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术,治疗效果好
简介
王正平,男,主任医师,产科副主任兼产二科主任,硕士,硕士生导师,产科总支书记,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妇产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围产医学会委员,浙江省胎儿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专家组成员,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会员。1961年4月生,198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近25年。1996年获浙江医科大学王季午临床医学教学奖。2000年赴澳大利亚进修胎儿医学及产前诊断技术,在围产医学、胎儿医学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造诣;对优生优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有独到见解;熟悉胎儿的发生发育过程,能正确进行胎儿疾病的产前诊断及选择恰当的干预措施。在妊娠期保健、营养指导、妊娠期严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诊治、难产处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产科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操作技术,治疗效果好。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病人,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已形成一套科学先进的诊治方案,获得了良好的新生儿结局。主持院内危、急、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和院外危重病人会诊,抢救成功率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及厅级研究课题10余项,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4项。主编《肾病患者怀孕指南》(人民军医出版社)及参编《临床医学》、《高危妊娠》等学术专著多部。 主要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妇产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浙江省围产学会委员,浙江省胎儿医学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专家组成员,卫生部“降消”项目专家组成员 研究方向:围产医学、胎儿医学 近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妊娠中晚期胎心率电子监护的现状与发展,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8,35(1):6~9 2. 胎儿听力发育及对声音的感知和意义.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6,33(6):398~401 3. Serum T helper 1- and 2-type cytokines in preeclamps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2005;89, 288-290(SCI收录) 4. cytokines in preeclampsia Placental imbalance of Th1- and Th2-type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5; 84: 788C793. (SCI收录) 5. 足月胎儿对声音刺激反应的探讨. 心理学报,2005,37(1):62-66 6.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和胎盘Fas与FasL的变化及意义,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4(6):499-502 7. 妊高征患者血清新喋呤、白介素2及可溶性受体的变化与意义,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05,8:957-958 8.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Neopterin and 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 in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 2004, 83(11): 1067-1070(SCI收录) 9. Impaired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in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 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2, 54(4): 191-195.(SCI收录)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胎盘辅助性T细胞1型及2型细胞因子变化的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12):819-820 11. 胎儿侧脑室前角测量方法的探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3(4):316-317 12.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 38(2): 106-107 13.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母胎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研究.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 37: 523-525. 14.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对胎儿的影响和产科的处理.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2,29(3):148-151 15.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胎盘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 36(6): 336-337. 16. 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进行胎儿监护的临床意义.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