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枝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脑病科
擅长
痴呆、帕金森病、高血压、头痛、失眠、中风、面瘫等病的治疗
简介
马云枝,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二区主任,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劳动模范,首届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中医学院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擅长治疗中风、痴呆、帕金森及头痛、眩晕等疾病。197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先后在河南中医学院举办的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及东直门医院学习,拜师于著名脑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和全国著名病理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黄启福教授。1999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管优秀专家,2004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神经病学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医师协会内科分会副会长,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郑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郑州市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河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曾任郑州市金水区第九、第十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 针对中风的恢复期研制出了通脉舒络胶囊,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疗效确切。1995年“通脉舒络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标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 1998年该课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针对中风病急性期的发病机理,创新性地应用“利水通络法”治疗中风急症,取得了显著成效。课题“利水通络冲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痴呆也是使中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90年代以来,即展开了对痴呆防治研究工作,提出了痴呆病位在脑,髓海为要;病本在肾,精亏浊毒为患的新观点,临证以“开窍”为先导,统领“补肾填髓”、“化瘀涤痰”诸法,研制出具有益肾化瘀祛痰解毒功效的复智胶囊。1995年“复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标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历经三年相继完成了药学、药效学、毒理学及临床研究工作。1998年该药被郑州市卫生局批准作为院内制剂生产应用,经治病人300多例,有效率达80%以上。2002年课题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课题“复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细胞因子及胆碱能递质影响的研究” 中标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该课题于2007年获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帕金森病是世界疑难病症,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美多巴因疗效显著被公认为“金药物”,但该药不能阻止本病自然发展进程,且随用药时间延长而疗效衰减,并有恶心、便秘、眩晕、心律失常等副作用,许多患者因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近年来,诸多医家对该病进行了大量探索,中药在治疗中虽未占据主导地位,却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程。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发现肝肾阴虚型是帕金森病主要证型,提出肝肾亏虚,痰瘀阻滞为本病基本病机,研制出具有滋补肝肾、化痰熄风功效的熄风定颤丸。1999年,“熄风定颤丸与美多巴联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与机理研究”中标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该药被郑州市化工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为院内制剂生产。2005年课题获河南省科技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课题“帕金森病分期综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中标国家中医药行专项,目前已启动正在研究中。 多年来,她对工作兢兢业业,不断进取,勇于探索,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技攻关课题近20项,国家级课题4项,其中“缺血性中风早期康复与避免复发中医方案研究”为国家863计划项目、“抑郁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研究”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帕金森病分期综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为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8项,撰写《中西医结合瘫痪病学》、《实用脑卒中康复学》、《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等专著10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8项。其中《中西医结合瘫痪病学》一书由我国著名脑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教授亲笔作序,称赞本书“汇中西医学之通要,纳著名医家之精粹,内容详实,重点突出”,“是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新成就,反映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瘫痪病的新水平”。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她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多次被评为河南中医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及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2003-2004年度金水区优秀人大代表,2006年度郑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7年度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及2007年度郑州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师德标兵。 对中风、痴呆、帕金森病等疑难病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推动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为提升我省中医药防治脑病的整体学术水平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