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济生 ,男,教授, 神经生理学家。浙江萧山人。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首先阐明针刺人体一个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中分泌出5-羟色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发现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脑中释放出特定的神经肽。若刺激时间超过2小时又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对抗镇痛的物质。每个人针刺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神经刺激仪,可收到镇痛、解痉等效果,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生 平 ]
1953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医学系。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65年起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首先阐明针刺人体一个穴位引起镇痛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进而证明针刺可促进神经系统中分泌出5-羟色胺、内啡肽等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学物质。发现改变穴位上电刺激的频率可引起脑中释放出特定的神经肽。若刺激时间超过2小时又可促使脑中产生出CCK等对抗镇痛的物质。每个人针刺治疗效果的优劣取决于镇痛和抗镇痛两类物质的多寡和相对平衡。据此原理设计制造出神经刺激仪,可收到镇痛、解痉等效果,还可用于海洛因成瘾的治疗。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5年接受周恩来总理指示,与同事和学生一起,形成一个科研集体,从事针刺镇痛原理研究。从观察人体针刺镇痛(AA)现象时空规律开始,进而建立AA动物模型,阐明AA基
本神经通路,找出与AA有关的
中枢神经递质(5-HT等)和神经肽(内啡肽等),初步阐明AA的神经化学原理,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7)。在此基础上,发现不同频率的
电针刺激可引起不同种类神经肽的释放。发现
中枢神经系统(CNS)中鸦片肽与抗鸦片肽形成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发现
电针时间过长可发生AA耐受,初步阐明其生理机制和分子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9)。在多种慢性痛模型(炎痛,神经痛,肌痉挛痛等)上发现AA的频率特异性,及多次AA的累加效应。正在应用fMRI等脑影像技术探讨AA的
中枢机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亦鸣教授合作30余年,研制成功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可进行数字化的
电针治疗,或跨皮肤神经刺激治疗。
1990年开始,将AA研究成果应用于戒除海洛因依赖和可卡因依赖,再次发现
电针治疗的频率依从性。现正在利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等模型,研究HANS治疗精神依赖的受体、受体后分子机制,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应用脑影像技术研究人对毒品的渴求欲(心瘾)及HANS抑制心瘾的神经机制。临床应用HANS戒毒仪治疗海洛因成瘾,创造了20%接受治疗病例保持一年以上不复吸的记录。
1993年开始建立帕金森病机制研究方向,在大鼠模型上发现
电针及
雷公藤单体的抗帕金森病作用。
2000年开始建立针刺治疗肥胖症研究方向,初获成果。
[ 学术兼职 ]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会前任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顾问。《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生理科学进展》名誉主编。曾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
[ 科研领域 ]
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
中枢阿片肽与抗片肽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处于国际前沿,神经刺激疗法用于治疗海洛因成瘾开创出新领域;
专著文章及科研成果
1、以教材助力疼痛学发展
2、面向临床医师解析慢性痛的发生机制
3、转化医学为目标 促进
针灸新局面
4、浮躁社会滋生科学精神危机
5、针刺疗法的转化医学
6、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著有<神经科学纲要>(1993),<神经科学原理>(1999),<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第一卷 (1987)和第二卷(1998), <针刺镇痛原理> (1999)等。
7、中国疼痛医学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荣誉]
1984年度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1990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199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5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从1965年开始从事
针灸原理研究,
1972年以来从
中枢神经化学角度系统研究针刺镇痛原理,发现针刺可动员体内的镇痛系统,释放出阿片肽、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发挥镇痛作用;不同频率的
电针可释放出不同种类阿片肽; 针效的优、劣取决于体内镇痛和抗镇痛两种力量的消长。研制出“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对镇痛和治疗海洛因成瘾有良效。
1987-2000连续13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RO1科研基金用以研究针刺镇痛原理。
2004-2009年获NIH重点科研基金与哈佛大学合作研究针刺戒毒原理,其间兼任哈佛大学精神病学科兼职教授。
2007年担任中国科技部《基于临床的针麻镇痛的基础研究(973)》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杂志及专著上发表
论文500余篇,编写中文专著9册,英文教科书1册。
1979年以来应邀到2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演讲206次。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大会报告人,
1990-2002年任世界卫生组织(WHO)科学顾问,
1991至今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顾问。获国际脑研究组织与美国神经科学基金会联合颁发的“杰出神经科学工作者奖学金”(1985),被选为瑞典隆德皇家学院国际院士,国际疼痛研究会(IASP)教育委员会委员(1991-1995)和中国分会会长(1989-),担任两届国际麻醉性物研究学会(INRC)执委会委员。
2007年任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主席。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会医学组长;北京神经科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生理科学进展》杂志名誉主编,《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国际神经科学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等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