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彤,女,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物系,1999、2005年分别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晋升研究员,2008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社会兼职:中华现代
内科学杂志常务编委,Expert Review of Vaccines审稿人,美国
肿瘤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会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评审人。一直从事
肿瘤基因治疗、免疫治疗工作。首次阐明了天然免疫抗菌肽小鼠β-防御素2 (MBD2)的免疫佐剂及抗
肿瘤作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天然免疫为
肿瘤免疫治疗开拓了新思路,为
肿瘤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新的手段。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重要
肿瘤及基因治疗杂志Cancer Research(影响因子7.69)、Gene Therapy(影响因子4.84)。首次证实了mda-7/IL-24基因抗造血系统恶性
肿瘤作用,并通过Microarray及后续验证,阐明了新的抗
肿瘤作用机制。并且,在白血病细胞单核巨噬系诱导分化中发现了一个从未报道过的mda-7/IL-24选择性剪接体,证实了其
肿瘤抑制作用。上述研究揭示了mda-7/IL-24新的应用前景。论文已发表于Exp Hematol(影响因子3.4)。在所负责的863课题中,利用IL-2、IL-6生物学效应的协同性在国际上首次表达IL-6/IL-2融合蛋白,发现融合蛋白不仅加强了IL6和IL2的生物活性,而且具有潜在的免疫调控和促进造血恢复的临床应用前景。在国家级杂志及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63篇,其中SCI收录杂志16篇,多篇发表于国际高水平杂志如:Cancer Research,Leukemia,Haematologica,Gene Therapy,Experimental Hematology,累计影响因子>60分。参编专著三本,译著一本。申请发明专利1项。作为课题负责人负责1项国家863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天津市应用基础重点项目,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邓家栋基金。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6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医科院基金。每年讲授博、硕士研究生基础课。指导博士生2名,硕士生10名,其中5名已获得学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10名。获奖情况:2001年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新型疱疹病毒感染与病态造血”(第二作者)。2005获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研究”(第三作者)。2007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主要科研工作成绩如下:
(1)
肿瘤疫苗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oll样受体-4的内源性配体:小鼠β防御素2(MBD2)转染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制备的
肿瘤疫苗具有强大的抗白血病作用。从一个新的角度――天然免疫为
肿瘤免疫治疗开拓了新思路,发表于SCI收录的国际高水平
肿瘤杂志Cancer Research,并已申请发明专利。为了进一步提高MBD2的作用,又制备了小鼠IL-18瘤苗,发现,MBD2与IL-18联合使用,可协同增强Th1免疫反应,诱导更强大的抗白血病效应。研究结果发表于SCI收录的国际高水平基因治疗杂志Gene Therapy。
(2)mda-7/IL-24抗造血系统恶性
肿瘤作用研究。mda-7/IL-24是重要的
肿瘤抑制基因,但国内外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实体瘤。首次发现,mda-7/IL-24基因转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细胞系可引起
肿瘤细胞增殖活力、集落形成能力及裸鼠致瘤性明显下降,细胞周期停滞,并进一步阐明了mda-7/IL-24基因引起
肿瘤细胞周期停滞的作用机制,为造血系统恶性
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策略。论文即将发表于SCI收录杂志Exp Hematol。
(3) IL6/IL2融合蛋白治疗
肿瘤的临床前研究。在863课题中利用IL-2、IL-6生物学效应的协同性在国际上首次表达IL-6/IL-2融合蛋白,旨在生产更高效的新型细胞因子,减少IL-2、IL-6的毒副作用。成功构建了IL-6/IL-2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发现,IL6/IL2融合蛋白不仅加强了IL6和IL2的生物活性,而且表现出IL6及IL2所不具有的生物效应,具有潜在的免疫调控、抗
肿瘤和促进造血恢复的临床应用前景。
(4)IL-23的表达调控模式研究。IL-12、IL-23均为具有
肿瘤免疫治疗作用的重要白细胞介素。首次比较了IL-23、IL-12亚基表达的诱导剂和调控模式,为单独或同时调控这两种因子的表达提供线索。论文发表于SCI收录杂志Cell Biol Int。
(5)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与造血系统疾病关系研究。率先发现HHV-6潜伏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关,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体内HHV-6的再活化与移植受者的延迟植活无关。有关HHV-6的两项研究结果均发表于较高水平的SCI收录杂志Haematolog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