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专科门诊在为病者治疗软组织慢性损伤时,经常碰到一些局部疼痛的病人,他(她)们要求医生不要给他们打“封闭针”,不愿意接受封闭治疗。但问他们什么是“封闭针”时,他们又说不出,他们误以为,带有激素类药物的针就叫“封闭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封闭”是一种治疗方法,凡是将药物(针剂)作痛点或神经通道局部注射就叫封闭,而与用何种药物无关。当然,局部封闭时医生多数会加入一些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龙、康宁克通A或得宝松等。但也有时会不加的,如临床上经常使用维生素B1或B12作封闭治疗。
封闭疗法也叫“局封”,实际上是通过局部(痛点)注射药物来进行治病,是由局部麻醉演变而来的一种治疗疼痛的方法。封闭疗法是医生通过对病人的临床检查,找到局部压痛点后,将药物注射于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封闭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疗效可靠的治疗患者疼痛或不适的方法。
软组织慢性损伤是人体对长期、反复、持续的姿势或职业动作在局部产生的有害应力,导致慢性轻微损伤累积、迁延而形成的。好发于手工业和半机械化产业工人、体育工作者、戏剧和杂技演员、伏案工作者及家庭妇女,常见的有网球肘、弹响指、腱鞘炎、肌腱炎或筋膜炎等。网球肘多因长期劳损,伸腕肌起点反复受到牵拉刺激,引起前臂伸肌总腱部分撕裂、扭伤、钙化或瘢痕形成。
桡骨茎突腱鞘炎是因桡骨茎突部有外展拇长肌和伸拇短肌的共同腱鞘,管腔狭小无弹力,当两个肌腱在同一狭窄坚硬的腱鞘内行走,反复牵拉,相互摩擦,滑膜呈水肿增厚、渗出等炎症性变化,使纤维鞘壁增厚,致腱鞘狭窄,出现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
软组织慢性损伤的病理变化多为局限性、慢性、损伤性及无菌性炎症反应,在炎症介质的刺激下产生局部疼痛。其临床特点为病史长、症状重、体征少、辅助检查阴性。其主要表现是:
①躯干肢体某部位长期慢性疼痛,多数无明显外伤史;
②特定部位有一局限性压痛点,常伴有某种特殊体征;
③局部炎症不明显;
④近期有与疼痛部位相关的过度活动史;
⑤有产生慢性损伤的职业或工种史。
软组织慢性损伤的治疗关键是限制致伤动作、纠正不良姿势、增强肌力、维持关节的不负重活动和定时改变姿势,使有害应力分散。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使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局部热敷、针灸、推拿、中草药、膏药、拔火罐和手术等,均因疗程长、副作用多、效果差、易感染和复发等,不易被患者接受。
封闭治疗的药物配方多由麻醉药和少量激素类药组成。麻醉药为局麻药物,如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激素类药物有醋酸强的松龙、康宁克通及得宝松等。局麻药的作用为暂时阻断局部神经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从而缓解疼痛。利多卡因有局部注射神经阻滞作用好、药效作用快、组织穿透性强、弥散范围广、毒性低、不需做皮试等优点。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是治疗软组织慢性损伤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内使用这一疗法已40余年。该药能调节糖代谢,具有抗炎、抗毒和抗变态反应作用。
其主要功能有:
①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局部充血和体液的外渗,加速炎症吸收,消除水肿,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②调节体液和细胞免疫,阻止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和肉芽组织形成;
③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能力,有利于局部自我调节和修复,维持局部微环境的稳定。
有人担心使用激素类药物会对人体造成副作用,其实由于局封治疗时激素使用的剂量少、间隔时间长(4周以上),所以局封治疗产生不良反应是很少的。有人担心,局部封闭使用激素类药物后会引起骨质坏死,所以不愿作封闭治疗。临床医学证明,短期内大剂量使用激素是有引起骨质坏死的可能,但与是否作封闭治疗关系不大,静脉注射或肌注,甚至口服也同样会引起。
我们知道,2003年治疗非典时,很多病人经静脉内注射使用了较大剂量的激素类药物,结果后来有些病人出现了股骨头坏死。而专科医生每次为病人作封闭治疗时,使用激素类药物的剂量比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都要小,而且规定每次有一定的间隔期,且不主张连续多次使用,所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总之,局部封闭治疗软组织慢性损伤有不住院、疗程短、效果好、价格低、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有些疾病经封闭治疗可以获痊愈。但封闭治疗应注意无菌操作、注射部位准确、用药选择恰当等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