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化名)的妈妈冯女士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孩子就是一直不会说话,但是听力很正常,什么都知道。别的孩子基本上都在牙牙学语了,两岁半的小童却不声不响,不停地咬自己的衣袖,表情呆滞,眼神空洞,对周围的一切毫不关心。不久前,冯女士带孩子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检查,小童被诊断为患上孤独症。
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吴歆主任指出如果孩子迟迟不能说话,不能与人目光相对,行为举止怪异,要考虑患有孤独症的可能,尽快带孩子来医院检查。自2006年以来,我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的孤独症孩子的人数逐年增加,每天都会接诊孤独症孩子,以2-3岁左右的孩子居多,也说明目前父母对孤独症有了正确的认识。然而,以目前公认的孤独症的患病率千分之三来计算,还有很多患儿没有前来诊治,或者家长根本不知道孩子患病。
孤独症漏诊和误诊率较高,尤其是在我国,原因在于社会对孤独症缺乏认识,常常把其当作语言障碍、听力障碍、智障和多动症。同时在我国具备有对孤独症有识别能力的,经过正规培训的专业人员不足。使许多孤独症孩子没有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错过了6岁以前的最佳治疗时机。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孤独症的研究起步晚,尚未建立完善的诊断、干预、康复和教育体系,孤独症儿童普遍面临康复难、上学难问题,多数孤独症儿童及其家人都处于自我救赎、孤立无援的困境中。
孤独症常常在1-2岁出现症状,过去要到3岁才可以确诊,现在有经验的专家多数可以3岁之前做出诊断,国外一些专家甚至可以在9个月诊断孤独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孤独症呢?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吴歆主任介绍,它是先天性疾病,亦称之为广泛性发育障碍,其发病原因并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等因素相关。
吴歆提醒虽然孤独症的表现有很多种,但是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存在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吴歆还说:“最近美国儿科学会公布了13种最新的儿童孤独症特征,其中语言能力滞后、缺乏人际交流的能力是最直接的外在表现。目前孤独症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康复训练改善,3-6岁是最佳的治疗时期,发现得越早通过康复训练后的情况越好。
家长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有以下特征,那么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
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2、出生后2个月还不会笑,对周围事物反应差。
3、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4、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
5、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6、九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7、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
8、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9、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10、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11、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