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且以4%每年增长率迅速上升。在部分大城市已跃居消化道肿瘤的第二位。最新统计显示我国大肠癌每年新发病人数约13万~16万人,死亡人数约6万~9万人。根据全国12个县市登记,大肠癌的死亡率已居第4位~5位,尽管大肠癌的治疗手段有很大进展。
但多年来晚期大肠癌的5 年生存率并无多大改观,若在处于癌前病变及早期肿瘤时发现并切除,可极大地降低大肠癌的死亡率,提高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有权威研究资料表明,早期大肠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大肠癌生存率不到10%,故提高早期诊断率是致关重要。
我国特别适宜推广大肠癌的筛查,目前应用于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方法主要为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和生化免疫方法等。大便隐血是早期大肠癌特征之一。粪潜血试验简便易行,费用低廉,4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检查1次,它为目前最常用的初筛手段。大肠肿瘤一般出血量与肿瘤体积成正比,但常为间歇性。某些饮食可导致假阳性,因此检查前2天需控制饮食,并要求连续检测3次粪便标本,每份标本检测两个样本,其中一次阳性结果则视为阳性。
因任何导致出血的病变均可导致阳性结果,故并不能诊断为肿瘤。而多数肿瘤为缓慢间歇性出血,使粪隐血实验(FOBT)的敏感性下降。增加标本数量可增加敏感性,因此推荐连续进行检查。而发现阳性结果后应进行进一步的检查。许多前瞻性随机试验发现每年或每两年进行FOBT 可减少大肠癌的死亡率。
粪便隐血试验虽可以使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但并不能改变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阻断大肠新生物的形成和转化。而肠镜能检出肠腔表面的病变,除了能对发现的病变进行活检外,还可以在镜下进行腺瘤及早期癌的摘除治疗。大多数大肠癌从腺瘤性息肉开始,从腺瘤发展到腺癌一般要经历7一12年,这为在人群中检测和摘除肠息肉,预防肠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应用肠镜可作肠腺瘤的摘除,从而阻断了其向腺癌转变这一进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大肠癌一级预防手段。当然,结肠镜检查相对费用较高,需要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具有一定的痛苦,其人群的依从性往往不理想,因此在我国结肠镜仅适用于危险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