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圣元奶粉疑致性早熟”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际,2010年8月15日卫生部通报指出,湖北患儿仅能诊断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而非真性性早熟。何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何为性早熟?有些公众对于这些专业问题仍然感觉一知半解。
(一)性早熟
专家指出,性早熟是指女孩8岁以前、男孩9岁以前,出现与年龄不相应的第二性征。如周期性阴道流血、乳房增大、阴毛腋毛生长等,并伴有体格发育,如身高、体重、骨骼增长现象,就可以叫性早熟。
临床上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将儿童性早熟分为:真性(中枢性)性早熟和假性(外周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与真正的青春发育过程完全相同,能产生生殖细胞,可具有生育的能力;假性性早熟仅有性激素作用导致的第二性征发育,不能产生精子或卵子,因而不具备有生育的能力。
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触动青春发育的“开关”所致,也可能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真性性早熟;另外,“进补”过多的孩子、爱吃洋快餐的孩子、常看爱情剧的孩子、开灯睡觉的孩子,都可能提前发育。
导致假性性早熟的性激素可来自体内或体外。体内可来自分泌性激素的各种肿瘤,体外可来源于食物或药物。乳牛在乳汁分泌的调节过程中,除体内催乳素作用外,还有雌激素、孕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等激素的共同参与才可完成泌乳这个过程。
牛奶中激素含量受母体品种、不同生理阶段、受孕次数、饲料营养等影响。一般来说,无论是生乳还是市售奶中雌激素和孕激素含量范围变化较大,而且我国禁止在乳粉中检出人工化学合成的性激素。
(二)单纯性乳房早发育
是指女孩仅有乳房发育提前,不伴有其他性征如阴毛、腋毛的出现,也没有骨龄的提前和生长加速,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至2岁年龄婴幼儿,常为“微小青春期”所致。发病率约为千分之二。
“微小青春期”是生命早期一种生理现象,这个时期,部分宝宝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处于暂时性“活化状态”、“负反馈调节”尚未健全,稍微受到外界的刺激,如心情异常等,就会出现特定性激素的一时性波动,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却不会对它做出反应,如出生后不久的男婴可能出现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的情况,这种现象可持续到半岁左右。
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甚至极少数女婴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可以看成是数年之后真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来自卫生部的数据表示,约有千分之二的宝宝,会在这一时期进入“小青春期”,出现“性早熟”的症状。由此看来,“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假性性早熟而非“真性性早熟”。
一般来说,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会自然消退(大多数孩子都会在两岁之后自愈),不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不需要治疗。但是,避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加强随访是有必要的。
专家提醒您,家长必须注意,有一部分在最初诊断为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患儿也有可能同时有潜在病因,若此种病因不及时去除而长期存在,乳房持续不消退抑或继续增大,有可能会继发真性性早熟,要鉴别是否发展为真性性早熟必须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试验检查。
如果发生了真性性早熟,则会影响儿童的最终身高和心理健康。因此,应强调定期复诊,复查骨龄、子宫和卵巢B超,必要时查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试验等,及时发现真性性早熟,并治疗潜在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