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毒奶粉”事件一经曝光便似一声惊雷起,引发了国内奶粉业的极大震动,甚至有人预言这是国产奶粉业重整格局的一个导火索。
然而对于这些受害婴儿的父母,亲人而言,关心的不是奶粉业业内的变化,而是婴儿的治疗康复问题,同样对于还未发现问题的其他婴幼儿的人父,人母,关心的则是:现在还有什么奶粉能吃?还有既然婴儿奶粉出现了问题,那么成人日常食用的液态奶,酸奶,冰激凌等等,是否也存在这种情况呢,到底什么奶制品还能食用呢?这就牵扯到“毒奶粉”添加的三聚氰胺如何检测出来的问题。
9月13日新京报报道,“权威检测部门和食品专家证实,此前国家对奶粉产品很少进行三聚氰胺的检测,而也无特别有效的检测方法”,“目前北京地区的区县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尚不具备在食品中检测三聚氰胺的能力”。这也就是说目前国家监督部门没有特别有效的检测三聚氰胺的办法。那么这种三聚氰胺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三聚氰胺(cyanuramide),分子式为C3H6N6,又称蜜胺、2 ,4 ,6- 三氨基-1,3,5-三嗪。白色单斜棱晶。熔点345℃(分解),密度1.573克/厘米3 (16℃)。微溶于水和热乙醇。工业上三聚氰胺由双氰(酰)胺与氨在高温下反应或由尿素直接在高温高压下制得,后者成本低,较多采用,三聚氰胺与甲醛缩合可制得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此外三聚氰胺也用作合成药物的中间体。
去年发生的“宠物毒粮”事件就是由这种化学物引起的,当时美国FDA在连续死亡猫狗的调查中发现,数个知名品牌宠物饲料的主要原料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浓缩物中,都含有化学物质三聚氰胺。FDA要求厂方召回这些饲料的同时,发现涉及的两种原料来自中国。FDA的调查最终确证,导致宠物死亡的罪魁祸首正是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浓缩物里含有的三聚氰胺。
一般而言,三聚氰胺的分析主要是靠高效液相色谱仪来完成,这个过程繁琐且花费不小,而且在奶粉的生产过程中,经常做的检测指标是:冲调、不溶度指数、杂质度、水分、蛋白、脂肪等,而国外进行的一些其它理化性质分析中的检测指标如表面游离脂肪、容重、可湿性、分散性等则国内很少进行检测。
由于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是不允许添加到食品中的,所以现有标准不会包含相应内容,国内奶粉检测更是不会进行这方面的检测。
当时美国发生“宠物毒粮”事件之后,就有多家公司生产销售三聚氰胺的酶联免疫(ELISA)检测试剂盒。比如Rome Labs公司的AgraQuant Melamine Test Kit、Beacon Analytical Systems公司的Beacon Melamine Plate Kit、Abraxis公司的Melamine Plate kit、Strategic Diagnostics公司的EnviroGard Triazine Plate kit等。
美国FDA局的eric Garber还比较了Abraxis公司和Strategic Diagnostics公司的相关产品,认为前者方法更为简单而且性能相当甚至更优,相关文章发表在今年的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第3期上。
比较于色谱的方法,酶联免疫(ELISA)当然简单方便很多,前者需要经过样品提取,过柱纯化,浓缩后才能进行HPLC分析或衍生后GC/MS分析,这种色谱的方法美国FDA和中国农业部用于检测三聚氰胺,程序相差不大。据称,色谱的检测下限是20ppb,每个样品检测费用大约为400元,时间为一周。
而后者ELISA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利用的则是免疫学技术测定标本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利用ELISA方法,首先需要将三聚氰胺从样品中萃取出来,然后将三聚氰胺HRP酶耦合物,样品萃取液和标准品一起加入包备有三聚氰胺抗体的微孔中发生反应,经过3培养,样品中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胺HRP酶耦合物与三聚氰胺抗体竞争性结合。
这样没有结合的三聚氰胺和三聚氰胺HRP酶耦合物将被冲洗掉,显色酶底物加入微孔中,任何结合的酶耦合物都会使液体现蓝色。反应结束用酶标仪读数,将未知样品的读数和标准品的读数比较就能得出样品中的三聚氰胺浓度。这种方法检测下限是10ppb,只需要65分钟。
现在国内供应以这种方法为原理的试剂盒不多,包括进口的美国Abraxis三聚氰胺试剂盒,Beacon三聚氰胺试剂盒,国产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开发的检测三聚氰胺的酶联免疫试剂盒等等。
既然三聚氰胺酶联免疫试剂盒方法简单有效,是否今后在这些标准中也要添入这种物质的检测,或者说,目前的乳制品相关标准是否要动“大手术”?
当年“瘦肉精”事件导致了放心肉的出现,现在的猪肉都需要强制抽检,那么是不是针对三聚氰胺这种“蛋白精”也要进行强制检测呢,是不是也要有“放心奶”的出现,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解决目前的国内乳制品的信任危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