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国内初次报道将磁导航系统应用于PCI的结果。主要发现包括:(1)在真实的冠状动脉介入实践中,磁导丝的病变通过率达97.1%;(2)利用磁导航引导,经桡动脉径路行PCI或同次手术进行多个冠状动脉PCI是可行的;(3)CTO病变和伴有钙化的次全闭塞病变不适宜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PCI;(4)应用磁导航引导进行冠状动脉PCI相对安全。
目前相关研究在国外也仅有少量报道。Atmakuri等对预计用常规介入方法难于甚至不能完成的复杂冠状动脉病变应用磁导航引导进行了PCI。在入选的59例患者中,磁导丝2次尝试总病变通过率为85%,导丝置入时间10.5min,手术成功率79%。Tsuchida等在排除了直径狭窄大于80%和完全闭塞的病变后,对21处简单病变进行了介入干预,结果磁导丝的病变通过率为90%,导丝置入过程中X线暴露时间105 s,X线暴露量215 Gym2,对比剂用量13 ml。与上述研究相比,本研究入选了在磁导航室接受PCI的所有病变,样本量相对较大,因而结果可更客观地反映磁导航系统在真实的冠状动脉介入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入选本研究的138处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85.3±10.0)%,病变复杂程度介于上述两项研究之间。磁导丝的总病变通过率、导丝置入过程中的X线暴露时间、X线暴露量、对比剂用量等参数均优于上述两项研究结果。Kiemeneij等认为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冠状动脉PCI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其研究结果显示,在利用磁导航引导完成160例PCI后,磁导丝置入过程中X线暴露时间由入门阶段的109 s减至47 s。相比之下,本中心的研究结果已跨越了学习曲线的上升阶段。
本研究应用磁导航系统引导对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不同径路的PCI均进行了尝试。实践表明,经股动脉PCI时应用磁导航系统较为方便。经桡动脉径路进行PCI时,因手术操作位于患者上肢,将磁体移至“导航位”稍有不便,但只要注意无菌防护,将两磁体“头部”用无菌单覆盖,应用磁导航引导经桡动脉进行PCI也是完全可行的。本研究还发现,在患者能耐受的前提下,应用磁导航引导对同一患者在同次PCI中进行2支、3支冠状动脉血管的干预也是可行的。此时,需要在冠状动脉造影完成后,对多支血管分别进行三维重建,然后依次应用重建后的三维血管模型引导进行PCI。
磁导丝是在应用磁导航系统时所需的一种特制导丝,其顶端有2-3mm金管包裹的钕铁硼磁铁。与普通导丝比较,磁导丝有其独特的优点,在置入磁导丝前,术者无需对其预先塑形,在置入导丝过程中,其顶端保持竖直(或30度弯曲)状态,故在通过竖直的冠状动脉节段时,导丝不易进入分支血管,而在通过扭曲的冠状动脉节段时,术者可改变磁场方向,任意调整磁导丝顶端的方向,使其顺利通过扭曲的血管或病变。相比之下,在使用普通导丝前,术者均需预先对其进行塑形,而塑形后顶端弯曲的导丝行进在竖直的血管时容易进入周边分支,当行进至扭曲的血管节段时,亦常因预先塑形的弯曲程度不理想而需取出导丝重新塑形。研究显示,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冠状动脉PCI可能会减少导丝置入过程中的X线暴露时间,减低X线暴露量。
本研究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了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皮下瘀血、局部血肿等。但未发现与磁导丝或磁导航系统确切相关的并发症。研究中磁导丝未能通过的4处靶病变为CTO病变或伴有钙化的次全闭塞病变。Kiemeneij等的研究亦发现,在磁导丝未能通过的35处病变中25处为CTO病变,提示上述病变不适宜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PCI。本研究发现,磁导丝难于通过上述病变除了与病变本身较为复杂有关外,尚存在以下原因:(1)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冠状动脉PCI尚处起步阶段,具备不同性能的磁导丝种类尚不完善。(2)应用磁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所生成的血管模型与真实血管的解剖位置尚难于100%的完全重合,因而在极高度狭窄病变的导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偏差。(3)磁导丝顶端有一长度为2~3 mm的金管包裹小磁体,由于这段磁体的顺应性较低,在CTO病变或伴有钙化的次全闭塞病变中的通过能力可能要低于普通导丝。因此,改善磁导丝顶端金属磁体的顺应性,减少磁体长度,增加磁导丝品种,提高重建血管三维模型的精准性是磁导航系统函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磁导航系统给心血管PCI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操作模式。在磁导航系统引导下进行冠状动脉PCI是可行的,磁导丝的病变通过率高、安全性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