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江苏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殷长军教授带领下的创新团队在国际上首先创立了腹腔镜下肾段动脉阻断技术治疗早期肾肿瘤,成为减少肾部分切除术中热缺血损伤的一项技术突破,美国Gill教授2011年也提出了类似的技术观点:零缺血肾部分切除术。
肾部分切除已经成为T1a期或部分T1b期肾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较之根治性切除,保肾手术对于小肾癌患者在远期慢性肾功能不全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有明显优势。而减少热缺血损伤是肾部分手术中不可回避的技术难点。
减少热缺血损伤的方式有两类,一是减少热缺血时间,二是减少热缺血损伤范围。
在前者,最近的观点认为热缺血时间应控制在20min内,这对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腔镜下手术具有较高的技术挑战。在后者,就是Gill和我们提出的区域性缺血技术。我们将其命名为肾段动脉阻断技术,而Gill教授命名为零缺血技术。
但Gill教授的零缺血技术的概念在他两篇不同时间发表的文献里出现了变化,之前的文献中零缺血主要采用术中控制性降压来实现术中出血的控制,分支阻断起辅助作用,而之后零缺血技术主要采用分支肾动脉阻断来实现术中出血的控制,控制性降压已不再成为常规手段。这和我们提出的肾段动脉阻断趋于一致。
控制性降压使2-10min内平均动脉压降低60mmHg,对于年龄较大的肿瘤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仍然较高,而Gill和我们的研究证实分支动脉阻断的技术对于患者则是安全可行的。区域性缺血技术的核心在于选择性阻断供应肿瘤的分支动脉并加以阻断达到肿瘤区域的缺血,避免整个肾脏的缺血状态,从而完成肿瘤的切除和肾实质的修补。肾脏的区域性缺血状态下,手术创面的出血可有效控制,由于大部分肾实质血供不受到影响,术者无阻断时间的顾虑,可以使创面止血和肾实质缝合完成得更加精细化,减少术后出血和尿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区域性缺血是近年来肾部分切除技术的重要突破,正在逐渐成为肾部分切除的重要发展方向。
事实上,肿瘤的区域缺血并不代表肾脏真正零缺血状态,阻断肿瘤的分支动脉后缺血区域往往大于肿瘤的区域,尽管这种热缺血损伤已经控制到最小化程度。区域性缺血的技术难点在于几个方面:
首先是目标分支动脉的确立。在这一点上,Gill和我们都提出了术前建立一个较为理想的血管模型,即三维CTA来显示分支结构和肿瘤的关系,从而确定供应肿瘤的分支动脉以及术中需要阻断的分支数量。所不同的是,我们将目标动脉的确立进一步细化,把进入肾实质的最后一级分支(末级分支)作为我们的目标动脉,并且规定阻断分支的数量计算以末级分支作为单位,术前精确定位了阻断的部位,而在Gill的研究中并未对此作出清晰阐述。
其次是肾动脉分支的解剖。术中精确分离到目标动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们相当赞同Gill教授提出的精细分离(microdissection)的观点,术中无需解剖出所有的分支动脉,这样会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和出血的风险,而仅需在CTA引导下通过肾门内有限分离以达到精确定位的效果。Gill教授采用了经腹腔径路肾门解剖方法和我们提出的后腹腔径路肾门前、肾门后解剖有所不同。我们根据肿瘤的生长部位以及目标血管在肾窦内分布的空间结构来决定分离的径路。我们认为这样更加能快速方便的分离到目标动脉,且不增加手术风险。
在Gill教授的研究中,零缺血技术不仅应用在腹腔镜中,也在机器人辅助腔镜下的手术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分支肾动脉阻断的技术在国内多家医疗单位逐渐开展起来,也证明这项技术的美好前景,我们坚信这项技术可以造福于更多的肾肿瘤患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