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卒中》杂志报道: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大致可包括有家族史、吸烟、房颤、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和缺乏体力活动等。如果您具备了上述一种甚至几种因素,那您就有可能是卒中的高危人群。
对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做好预防工作应把好“三道防线”
第一、干预生活方式。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变生活方式,防止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出现;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中老年人,更应定期到医院检查,做好颈动脉筛查。
第二、若出现一过性头晕、头痛、口角歪斜、肢体麻木等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积极治疗,避免发生脑梗塞。
第三、一旦出现一过性黑蒙,或曾有脑卒中发作,应尽早住院进行系统检查和治疗,变被动治疗为主动预防,防患于未然。
许多患者在发生脑卒中之前,身体就已经发出了独特的“预警信号”,医学术语叫做“一过性脑缺血”。病人在这个阶段,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但很快能恢复正常,和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很多“一过性脑缺血”患者掉以轻心,认为自己没生病;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患者三至五年后,大多会出现脑卒中,造成难以弥补的神经功能障碍(偏瘫、失语等),甚至死亡。
一过性脑缺血和脑卒中的起病看似在脑内,其实祸根却在颈部。据全球顶级专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有“一过性脑缺血”史的人群中大约有68%伴有颈动脉斑块;而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人群中,大约有60%会发生脑缺血或脑卒中。
原来,位于颈部两侧的颈动脉是大脑的主要供血来源。当颈动脉发生动脉硬化后,形成许多小斑块导致血管腔变小,易产生脑缺血的症状。若是这些斑块脱落,则会形成像漂浮物一样的血栓,它们从大血管“漂流”向小血管,直到把小血管完全堵住,造成缺血性中风。因此,颈动脉的斑块可以说是诱发脑卒中的“定时炸弹”;对于脑卒中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人群,就应该进行颈动脉筛查。
临床颈动脉筛查有哪些手段
目前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常采用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查,其他的检查方法还包括: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其中,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项目,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项目为“金标准”,综合恰当地运用这些检查手段,可为发现患者脑卒中的前期病变与及时治疗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我们建议,首次检查的患者应选择颈动脉双功能超声,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彩超”。“彩超”检查手段快速、价格低廉、无创伤;“彩超”对狭窄度大于60%的颈动脉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在90%以上。如果是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师,“彩超”还可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如颈动脉斑块属软斑还是硬斑,斑块表面是否有溃疡,斑块的稳定性等。
这些信息对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极有价值。至于CTA、MRA检查,除了可以了解颈动脉的病变,还能提供主动脉和颅内血管的影像学资料,有助于医生更全面了解病情。
筛查后治疗应有的放矢
一般来说,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脑卒中的发生率也越高。
具有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五年的脑卒中率超过16%;如患者属于有症状型,则脑卒中发生率更高。国际公认的NASCET研究(即“北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内膜切除”研究)结果证实:有症状且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的患者,即使进行药物治疗,发生同侧脑卒中的累积风险值仍有26%,发生致死性同侧脑卒中的估计值为13.1%;如果进行外科手术治疗,发生率将分别显著降低至9%和2.5%。
对于颈动脉的筛查结果,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狭窄度小于30%至50%的患者,可接受正规的药物治疗及密切随访;狭窄度大于70%的患者,需接受外科干预治疗;对于狭窄度大于50%到70%的有症状患者,外科治疗仍可明显降低未来的脑卒中发生率。
那么如何疏通狭窄的颈动脉呢?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字“早”,所谓“早”是指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方法在我们血管外科有两种方法,一个“扩”,也就是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一个是“清”,也就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本人2004年自加拿大学习回国后在我院率先成功开展了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治疗,到目前共成功200余例,均获得了成功。
缺血大脑就像一棵濒临枯萎的大树,及时浇水才能使其获得新生,而一旦枯萎,再多的努力也无济于事。
愿更多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及时到我们血管外科来,疏通颈动脉,远离脑卒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