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内障摘除后,由于眼屈光系统中少了一枚天然凸透镜--晶状体,病人的裸眼视力通常不超过0.02。这样的视力无法满足病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医师就把一块小小的人造凸透镜植入眼内,这面凸透镜即称为人工晶体。
长期以来,白内障手术后普遍采用配戴上千度的远视眼镜来矫正视力。因为在角膜接触镜与人工晶体问世前,它是唯一用来矫正无晶体眼的方法。
不可否认,眼镜对病人的视力帮助很大,但是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缺点,特别是单眼白内障摘除后,戴上1000度的凸透镜,物象比原来放大22%-33%,而另一眼所见物象明显较小。由于双眼的物象差,病人严重复视、头昏目眩,这些病人大多数就放弃了戴镜,只用那只未动过手术的眼睛看物体,因而没有立体感。
双眼白内障术后,配戴高凸透镜,由于物象放大,会导致病人空间定向障碍,尤其在戴镜的早期,可发生用钥匙开门找不到锁眼,吸墨水时打翻墨水瓶等情况。加上高凸透镜中央部与周边部屈光能力不同和三棱镜效应,斜看时即产生球面像差,物体发生移位现象,引起戴镜者的错位感,空间方位感失真。当然这些缺点在病人的努力下,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可以部分被克服。
但是戴高凸透镜后出现的周边视野缩小,是很难被病人克服的,视野50~65度之间的物象不能进入眼内,而形成环状盲区。这不仅给病人带来不便,甚至可能带给病人危险。
后来,角膜接触镜的问世,弥补了戴镜的不足。但是角膜接触镜每天要取戴、清洁、消毒,对儿童和老人很不方便。戴用接触镜不当者,还会损伤角膜或导致角膜炎症。
这样看来,人工晶体便是最为理想的矫正方法。接受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人,不仅术后裸眼视力得到提高,而且手术眼与另一眼所视物象大小基本相等,从而恢复了双眼视觉中最高级功能--即三维空间觉也称立体视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