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1、涎石病是在腺体或导管内发生钙化团块而引起的一系列病变。85%左右发生在下颌下腺,其次是腮腺,偶见以上唇及唇颊部的小唾液腺,舌下腺很少见。涎石常使唾液排出受阻,并继发感染,造成腺体畸形或反复发作的炎症。
2、病因病理
涎石病因仍不清楚,有众多学说,如细菌学说、损伤学说、代谢学说、炎症学说、异物中心学说等,近年来采用各种现代手段和方法检查分析,但仍未能阐明涎石的病因。
涎石多发生于下颌下腺,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下颌下腺为混合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叫腮腺分泌液粘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②下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称叫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唾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涎石所在部位不同,形状各异,在导管内者多为梭形,在腺体内者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其大小相差悬殊,从细沙粒至数厘米;数目一般l-2个,多者达10多个。涎石为浅黄或褐色,有的坚硬,有的松软,剖面呈层状,中央有一个或数个核心。涎石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磷酸钙(70-75%)和碳酸钙(10-15%),为磷灰石结构,近年一些研究表明主要是碳酸磷灰石而不是磷灰石,少数为三磷酸钙,还有一些微量元素如Mg、Fe、Zn等。
涎石常并发颌下腺炎,组织病理表明:早期为涎石所在部位的导管上皮增生、周围炎症细胞浸润、腺体内导管力。张、管腔内充满涎液及炎症细胞,随着病变发展,导管上皮出现鳞状或杯状细胞转化,管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腺泡萎缩,病变后期腺体组织完全纤维化,称为慢性硬化性领下腺炎,又称Künner瘤。
(二)诊断思路:根据临床表现和X片即可确诊。
1、临床表现:
有时疼痛剧烈,呈针刺样,称为“涎绞痛”。停止进食后不久,腺体自行复原,疼痛亦随之消失。
②导管口粘膜红肿,挤压腺体可见少许脓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
③双手触诊长可及导管内的涎石,并有压痛。压痛部位的口腔粘膜下有炎性浸润。
④涎石阻塞引起腺体继发感染,并反复发作。下颌下腺因腺体包膜不完整,组织疏松,炎症扩散到邻近组织,可引起下颌下间隙感染。有的病例可一开始即表现为下颌下或舌下区的急性炎症,而阻塞症状不明显。
慢性下颌下腺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较轻,促使患者就诊的原因是进食时的反复肿胀,疼痛并不重。检查腺体质地中等,导管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2、辅助检查: X线检查 下颌下腺涎石投照下颌横断咬合片及下颌下腺侧位片,前者是用于下颌下腺导管较前部的涎石,后者适用于下颌下腺导管后部及腺体内的涎石。钙化程度低的涎石,即阴性涎石,在X线平片上难以显示。在急性炎症消退后,可用唾液腺造影检查。涎石所在的部位呈圆形或卵圆形的充盈缺损。对于已确诊的涎石者,不作造影,以免将涎石推向深部。
(1)下颌下淋巴结炎 反复肿大,但与进食无关,下颌下腺分泌正常。下颌下淋巴结位置较表浅,很容易扪及并常有触痛。
(2)舌下腺肿瘤 绝大多数舌下腺肿瘤无导管阻塞症状,但亦有极少数患者因肿瘤压迫下颌下腺导管出现不全阻塞症状,X线检查无涎石。
(3)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 即Küttner瘤,呈硬结性肿块。该病的患者可有进食肿胀或排出涎石的病史,其肿块虽硬但一般不大,无进行性增大表现。
(4)下颌下间隙感染 患者有牙痛史并可查及病灶牙,下颌下区肿胀呈硬性浸润,皮肤潮红并可出现凹陷性水肿。下颌下腺导管分泌可能正常,无涎石阻塞症状。
(5)下颌下腺肿瘤 呈进行性肿大。无进食肿胀或下颌下腺炎症发作史。
(三)治疗措施:
下颌下腺涎石病的治疗目的是去除涎石、消除阻塞因素,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下颌下腺的功能。但当腺体已经失去功能,则应将病灶清除。
1、保守治疗 很小的涎石可用保守治疗,嘱患者口含酸性的食物,维生素C片等,促使唾液分泌,有望自行排出。
2、切开取石 适用于能扪及、相当于下颌第二磨牙以前部位的涎石,无下颌下腺反复感染史,腺体尚未纤维化,腺体功能存在者。对于体积较大的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宜行导管再通过术,使唾液从正常导管口排出,有利于术后下颌下腺功能恢复。术后可采用催唾剂促进唾液分泌及导管系统的通畅,避免导管的再次阻塞。
3、腺体切除术 适用于涎石位于下颌下腺内或下颌下腺导管后部、腺门部的涎石。下颌下腺反复感染或继发慢性硬化性下颌下腺炎、腺体萎缩,已失去摄取及分泌功能者。
(四)预后评价 本病预后较好。
(五)最新进展和展望:近年来利用体外振动波粉碎下颌下腺腺体及导管后部结石,将结石裂解成直径小于2mm,使其能自行或经刺激后随唾液排出。有报道采用纤维内镜进入下颌下腺导管取结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