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手段不断提高,尤其是消化内镜的普及,人们发现很多胃肠疾病在内镜下的表现是正常的,这一类被认为是功能性胃肠病或动力障碍性胃肠病,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胃肠动力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过去主要是进行基础研究,用于科研,目前胃肠动力学已从基础研究发展到临床,其应用正日益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许多消化系统的疾病与胃肠动力障碍有关,并且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目前国际、国内对功能性胃肠病、动力障碍性胃肠病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对小儿胃肠动力性疾病的研究起步较晚。
1、 现代医学胃肠促动力药研究现状
现代医学在胃肠促动力药研究方面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已用于临床的胃肠促动力药可以概括为四代。第一代:氨甲酰甲基胆碱,作用于毒蕈样受体,兴奋副交感神经。因有头痛、腹痛及血压升高等副作用已被淘汰。第二代:胃复安,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增加乙酰胆碱释放。因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扭转性痉挛)而被淘汰。第三代:吗丁啉,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主要作用于外周多巴胺受体,与胃复安比较,副作用较少,临床应用较广泛;但对小婴儿仍能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副作用。第四代:西沙必利(普瑞博思),主要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兴奋副交感神经,不仅对胃而且对肠动力也有促进作用,为全消化道促动力药。该药虽无多巴胺相关副作用,适应症也更广泛,但近年来临床应用中发现一些副作用,尤其是美国在应用中发现,该药可引起严重心律紊乱,甚至导致死亡。国内虽无报道,西安杨森也已主动停止了普瑞博思的生产。
2 、小儿肠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认识
小儿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属小儿脾胃病的范畴,包括胃食道返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呕吐,非感染性腹泻病,便秘,功能性腹痛等。大致相当于中医的吐酸,嘈杂,呕吐,积滞,厌食,泄泻,便秘,腹痛等病证。临床常以纳差、恶心、呕吐、嗳气、腹泻、便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2]。从病因病机而言,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司,中焦壅塞,气机郁滞,脾气下陷,胃气上逆等所致。因而,在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调节小儿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已得到普遍认可。
2、1 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2、1.1 脾胃的基本功能:胃的功能只有一种,即纳受谷食,病时临床表现为不纳、少纳、或善饥。虽然仅此一种,但却十分重要。《内经》云“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说明能否受纳与人体生命健康密切相关。而脾的功能有二:一是助胃消化。二是转输(或健运)精微。古人云:“脾能磨谷”、“脾气散精”。就是说谷物经消化后变为津液气血,灌溉营养脏腑四肢,这个任务是由脾来完成。
2、1.2 脾胃的相互关系:《鹤山医案》中说:“脾气以升发为好,胃气以和降为顺”。所谓升降,是指脏腑的功能,特别是指气的机能而言。脾气常升,胃气常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纳与运,升与降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平衡体。有升有降,气机才能调和,从而达到动态的平衡,身体才能健康。反之,若只升不降,或升多降少,平衡就被打破,机体就会得病。纳与运也如此,能纳能运为常态,只纳不运或只运不纳或纳多运少皆为病态。
2、1.3 小儿脾胃的生理特点:小儿脾常不足,胃小且脆,容物不多。加之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需之营养物质相对于其尚未发育成熟的脾胃功能相对较多。这也是小儿容易出现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之一。但小儿生机逢勃,所患器质性疾病较少(除先开性病变外)。在治疗上,中医药副作用少,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决定了其在治疗小儿脾胃病上的优势。
3 、中医药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优势
现代医学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机理研究较深入,但在治疗上却进展不大,西药促动力药由于明显的副作用及疗效不肯定,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1],尤其是适合小儿的促动力药更是凤毛麟角。众所周知,中医药治疗这一类疾病具有明显的优势[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医的很多治法,方药具有促动力作用。常见的温中暖胃药物如附子、干姜、肉豆蔻、草果、苍术、吴萸、丁香、高良姜、川椒等;理气破气药,包括部分导滞药物如青陈皮、木香、砂仁、厚扑、枳实、槟榔、苏梗、枳壳、蔻仁、茴香、香附、香橼皮、合欢皮、玫瑰花、柴胡、合欢花、丁香、沉香、降香、大腹皮、乌药、大黄、芒硝等;消食去脂药物如山楂、麦芽、谷麦、神曲、莱菔子、鸡内金等;和胃降逆药物如半夏、旋覆花、生姜、陈皮等;此外,一些运脾、补脾药,清胃、养胃药,疏肝药等等均有一定的促动力作用。近年来,人们对部分中药促动力的机理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研究发现木香可增加胃肠收缩,促进胃肠动力,可能与其促进胃动素分泌有关[4];白术为补脾要药,研究表明有改善胃肠功能的作用,褐藻酸有保护胃粘膜和抗食道反流的作用[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