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1983年Mazur等首先提出这一概念。GIST属于间叶肿瘤的一种,其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GIST发生率极低,其中直肠间质瘤更为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0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所诊治的7例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给合相关文献,对直肠间质瘤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7例直肠间质瘤患者为2002年1月~2007年10月期间的手术患者,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大体标本后通过病理证实。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44~67岁。首发症状为便血或肛门坠胀、大便次数增多。肿瘤均位于直肠中下段,其中壁内型5例,壁外型2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接受肛门直肠指检,纤维结肠镜检,3例行MRI检查,无一例在术前明确诊断。术前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如CA199、CEA、CA125及AFP等在正常范围。
2、方法 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2例经骶尾入路手术切除,3例经肛门局部切除,2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其中1例为18月前局部切除后复发)。2例壁外型经骶尾入路切除,1例肿瘤位于直肠右前侧,约3.0x4.0cm大小,1例肿瘤位于骶前直肠后间隙(肿瘤上缘平骶4平面),约4.0x5.0cm大小,均有完整包膜,切开肛提肌即可探及肿瘤,将其与周围组织充分游离,予以完整切除。5例壁内型中,3例肿瘤在直肠中下段,大小分别为0.4x0.5cm、2.0x3.0cm、3.0x3.0cm,肿瘤位于直肠黏膜下层(未累及肌层),经肛门作局部扩大切除,有1例在基底部切除了部分直肠肌层,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均未见肿瘤残留。2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者,瘤体较大,1例位于肛管直肠部(为复发病例),约4.0x5.0cm,1例位于直肠中段,约6.0x7.0cm,且累及直肠肌层。
结果
1、本组患者均经治一期愈合出院。7例在光镜下均找到梭形细胞,经病理证实为直肠间质瘤,见图1。其中5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为:CD117阳性者5 例,CD34阳性者5例,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者4例,P53阳性者2例,酸性钙结合蛋白(S-100) 、结蛋白(Desmin)均为阴性。
2、 随访结果 随访方式为电话、门诊定期复查。本组7例,完全随访6例,1例失访,随访时间1~40月,其中1例术后随访1月,2例术后随访5月,1例术后随访13月,1例术后随访19月,未见复发征象;1例经肛门局部切除后18月复发,再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22月因局部再次复发,死亡。
讨论
1、直肠间质瘤的发病率: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属间叶肿瘤,发病率极低,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其中直肠间质瘤约占5%。直肠间质瘤常见于中老年病人,年龄可发生于27~70岁,男性多见。
2、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直肠间质瘤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便血、肛门坠胀、排便次数增多、肛门直肠痛和梗阻等。其临床症状的发生与肿瘤的大小有关,体积较小者常无症状,仅体检或无意发现。肿瘤较大向前压迫尿道可引起排尿困难、尿频,向后压迫直肠可引起排便困难。近90%的直肠间质瘤距肛缘<7cm,故肛门直肠指诊是最为简单有效手段,指诊时可触及直肠黏膜下或壁外性肿物,多为界清、光滑,质地较韧或硬。纤维结肠镜可除外异位肠道肿瘤,有时内镜并不能观察到确实的肿瘤。
术前应行腔内超声和MRI或CT检查,我们在做盆腔MRI时,通常在直肠内注入水囊作对比,使直肠充盈,可清晰观察到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帮助术前判断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如见肿瘤内部出血坏死或肿瘤囊壁破坏,肿瘤与周围脏器分界不清,往往提示肿瘤侵袭性增加〔1〕。经肛门直肠镜或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获取组织E染色和CD117染色,是术前诊断最好的方法。
3、直肠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因肿瘤多位于直肠黏膜下,取活组织非常困难,故术前很难明确诊断,需手术切除后经病理检查方能明确。病理诊断需根据特定的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两者缺一不可。直肠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型,梭形细胞型最为多见,约占90%以上。免疫组化检测最具有诊断价值的是CD117表达阳性〔2〕,GIST中CD117的阳性率高达85~100%,CD34表达阳性对于诊断非常有益。本组5例免疫组化CD117、CD34均呈阳性表达。
4、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唯一有可能使直肠间质瘤患者获得痊愈的治疗手段〔3〕。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切除的范围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肿瘤的位置、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及术前穿刺病理结果。对于直径≤2cm者,一般考虑“良性”间质瘤,可行局部切除;对于直径≥5cm者,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对于直径在2~5cm的肿瘤应具体分析,低位肿瘤考虑术后生活质量可行局部扩大切除,但必须定期复查,高位肿瘤可行根治性直肠前切除术。手术时要完整切除肿瘤及广泛的周围正常组织,避免肿瘤的破裂,尤其是第一次手术时无瘤原则最为重要,以防术后复发。
Hassan等〔4〕认为,肿瘤<2.5cm,局限于肠壁,可行局部扩大切除(LAR)。直肠间质瘤行腹会阴联合切除(APR)复发率低,约为20%,效果好于局部切除术。Changchien等〔5〕认为APR、LAR能减少复发率,但不能减少转移和提高生存率。对于复发的患者及肿瘤体积较大,侵犯临近脏器而无远处转移者,可行脏器联合切除改善预后。出现肝转移后,如肿瘤局限在一叶或数目较少,可考虑手术切除。对不能切除的多发性或巨大转移灶,可行肝动脉插管栓塞治疗。传统化疗及放疗对直肠间质瘤疗效甚微。近年来,随着分子靶点药物进入肿瘤临床,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yselate,Glivec,格列卫)在治疗GIST方面取得可喜的临床疗效。术前运用Glivec可使症状缓解,肿瘤缩小,提高肿瘤完整切除率〔3〕。
5、直肠间质瘤预后:文献报告,胃肠道间质瘤经完整切除者5年生存率为54%。直肠间质瘤切除后复发率很高,可达40%~80%,原因可能与切除肿瘤时,对肿瘤的挤压导致肿瘤包膜破裂,造成种植有关。由于直肠间质瘤临床上并不多见,文献中大样本的报道很少,临床治疗方面还需要长期的积累及多中心的大宗数据随访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