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近年来,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往没有专门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临床上多选择冠状动脉支架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差强人意。WingspanTM支架是一种专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现将其使用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例,诊断标准,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颅内动脉狭窄≥50%,且为责任病灶,狭窄率判定参照文献。无对比剂过敏;3个月内无颅内出血或内脏出血;无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疾病等介入治疗禁忌症。3例患者血糖正常,均有高血压病史,服用降压药后血压较稳定(140/90mmHg以下)。
术前3d给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75mg/d,术前6h禁食、水。患者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实施手术,由麻醉医师实施麻醉并监护。应用Seldinger技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给予肝素(60 U/kg)抗凝,行脑血管造影再次确认动脉狭窄部位、程度及性质。造影后将6F导引导管送至颈内动脉颈段远端,在路经图下将0.36mm (0.014 in)导引导丝(300cm)通过病变部位,并使其头端进入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中段,沿导丝将Gateway球囊(Boston公司,美国)送至狭窄处,缓慢充盈球囊预扩,压力在405.3-709.3kPa(4-7atm) 。所选球囊直径是邻近正常血管直径的80%。撤除球囊后将WingspanTM支架(Boston公司,美国)置入病灶处,准确定位释放。所选支架直径根据狭窄近端和远端正常血管直径而定,并使支架超出狭窄病灶两端各3mm左右。复查血管造影,观察支架展开情况后,撤出导管导丝。
1.3 术后处理
术后24h监测患者血压、呼吸、脉氧等生命体征,观察穿刺点渗血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根据情况短期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给予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75mg/d。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手术过程顺利,有2例患者颅内外动脉广泛的斑块形成,血管扭曲严重,WingspanTM支架系统也顺利地通过扭曲的血管。手术过程中患者血压平稳,无异常情况发生。
2.2 术后情况
支架置入后即刻DSA显示:3例支架展开形态良好,与血管壁贴合紧密。1例右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和1例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部位基本恢复正常管径;1例右侧颈内动脉眼段狭窄程度减少80%以上(图1、图2)。3例患者未发现穿支血管或小的分支血管闭塞、远端栓塞、血管痉挛、动脉夹层、血管破裂等并发症。术后患者血压、血糖基本稳定,症状基本缓解。
2.3 随访情况
术后2个月,3例患者均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提示置入支架的血管通畅,未见再狭窄。
3 讨论
根据人口学调查,约10% ~ 29%的脑缺血事件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3-4],尤其在亚洲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几乎是颅外动脉的2倍[5]。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也是缺血性卒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病因。自1999年Mori等[6]报道了第1例应用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成功病例以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因其安全、可靠、损伤小、疗效肯定的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颅内动脉走行曲折;动脉壁薄,缺乏弹性;周围无软组织包绕、支撑;发出许多穿支动脉供应脑实质深部,使得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难度和风险增加,对支架材料、工艺的要求严格,长期以来没有专为颅内动脉设计的支架,一直选择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式支架(balloon-mounted coronary stents,BMCSs)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但是这种支架柔顺性仍不能满足临床要求,尤其是对于更为迂曲的前循环血管,其置入的技术难度很大,并且多个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应用BMCSs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5% ~ 30%[7-11]。
WingspanTM支架是第一种专为颅内动脉设计的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并配有专用的Gateway球囊。这种支架及输送系统材质和工艺上的特性使其较BMCSs更容易通过扭曲的血管到达病变部位。Fiorella等[12]总结了82例WingspanTM支架置入病例,手术实施成功率98.8%,动脉狭窄率由治疗前的(74.6±13.9)%降低到(27.2±16.7)%。Henkes等[13]实施了15例WingspanTM支架置入术全部成功完成,动脉狭窄率由治疗前的平均72%下降到平均38%。本组3例病例均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术后复查脑血管造影狭窄部位基本恢复正常血管直径,残余狭窄最高10%-20%。其中2例患者颅内外动脉广泛的斑块形成,血管壁僵硬,扭曲严重,WingspanTM支架系统也顺利的通过扭曲的血管,成功释放支架。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未出现血管痉挛、穿支动脉闭塞、动脉夹层等并发症。国外多个研究也得出WingspanTM支架的安全性要优于BMCSs。Fiorella等[12]报道WingspanTM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远远低于BMCSs的并发症发生率(15%~30%)[7-11]。Henkes等[13]的研究中也仅1例(6.67%,1/16例)病例术后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其余术前接受过抗血小板聚集或抗凝治疗的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也无复发。Tsumoto等[14]通过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BMCSs置入术后约70%的患者DWI上出现新的病灶,而接受WingspanTM支架置入的患者仅约34%。但这些研究样本量都偏小,WingspanTM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WingspanTM支架围手术期并发症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其独特的设计和治疗策略。WingspanTM支架及其输送系统优越的柔顺性使得输送过程容易完成,而不需要较大的输送力量及在近端正常血管中放置较硬的导管鞘进行引导,减少了血管的变形和损伤,从而较大程度上避免了医源性血管痉挛、破裂和夹层的形成。支架置入前用小于邻近正常血管直径的球囊进行预扩,即可保证支架的顺利展开,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血管的刺激。另外WingspanTM支架是自膨式支架,临床应用选择稍大于邻近正常动脉直径的支架,使动脉狭窄部位充分扩张,同时持续向外的扩张力量可以防止血管的弹性回缩,以保持管腔的通畅[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WingspanTM支架释放后有一定的缩短,所以所选择的支架最好超出病灶两端各3mm左右,以保证支架完全覆盖病灶。
但是WingspanTM支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支架置入前需要球囊预扩,较BMCSs的置入增加了步骤,从而也增加了斑块脱落引起远端栓塞的风险。另外,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关于WingspanTM支架的临床资料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短,尚无再狭窄发生率的临床资料。本文也仅有3例病例的短期观察,对其安全性、中远期疗效(如再狭窄发生率)等一系列问题仍无确切数据,因此迫切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