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出血包括黑便和鲜血便,是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背后往往隐藏着多种疾病。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一般来说,黑便的出血部位大多来自上消化道,鲜红色血便出血部位大多来自下消化道,但不是绝对,有时上消化道出血量大,出血速度快,也可表现为鲜血便,而下消化道出血量少,速度慢可表现为黑便。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1.消化性溃疡(主要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2.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3.急性胃黏膜病变;4.上消化道肿瘤(主要是胃癌、食管癌)。
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1.肛门直肠炎症性病变:包括痔疮、肛裂、肛门直肠炎症等;2.下消化道肿瘤:主要见结直肠癌、结直肠息肉等;3.血管病变:缺血性肠炎,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等,主要见于老年人;4.某些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等。
大便出血如何规范化诊治?
消化内科门诊经常有患者因大便出血前来就诊,因患者缺乏专业知识,或者也懂一些医学常识,或者熟人朋友也有类似的临床表现,认为是痔疮引起,未引起重视。尽管临床上特别是男性患者,经常便血是因痔疮引起,但也发现相当一部分患者当初认为是痔疮,进一步肠镜检查结果是结直肠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规范化诊治除了详细的询问病史和全面的查体外,应该进行相关的专科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大便常规+隐血检查;2.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3.胃肠镜检查;4.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X线造影、CT、MRI、血管造影等。当然,不是每位患者都必须检查上述所有项目,但是对于消化道肿瘤引起出血的确诊,胃肠镜检查是必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