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最常见的良性疾病,通常发生在40岁之后,60岁时发病率大于50%,80岁时高达83%[1,2]。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BPH已成为泌尿外科临床诊疗最常见的疾病之一[3-5],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临床上,治疗BPH的主要措施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手术和微创腔内治疗。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TURP)仍临床治疗BPH的“金标准”。但是,该术式主要适用于前列腺体积在80ml以下的BPH患者,且并发症较多,如冲洗液吸收过多引起的稀释性低钠血症和血容量扩张、逆行射精、膀胱颈挛缩、尿失禁、尿道狭窄等。随着各种微创技术(如经尿道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和经尿道激光手术等)在泌尿外科领域的不断进步,近年来TURP的临床应用比例有所下降。
随着激光技术的迅猛发展,已有多种激光技术被应用于BPH治疗。与常规手术刀相比,激光手术失血少,有望克服BPH临床治疗过程中面对的诸多问题。目前,光源主要包括钬激光、绿激光以及2 μm激光等[6,7]。其中,2 μm激光是具有较强的组织汽化、切割能力,具有连续性、大功率性和较强工作面积选择性(切面穿透仅在2微米之间),因此具备了绿激光“汽化”方式和钬激光“切割”技术的诸多优点,在临床治疗BPH方面具有良好前景。
2 μm激光是微量元素钇-铝-石榴石(Yttrium-malumium-garnet,铥元素)激发产生的连续激光,其波长有1.91 μm和2.01 μm两种,通常称为2 μm激光。该种波长的激光具有接近水的能量吸收峰值,使组织中的水瞬间从液态变为气态,从而产生有效的汽化、切割和凝固效果。组织切割深度为2 mm, 凝固层厚度为1 mm,不会造成严重的组织坏死和水肿。在2 μm激光行前列腺组织切除过程中,可以凝固并封闭切割部位的血管,从而大大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同时也减少了冲洗液的吸收,有效提高了该手术手段的安全性。
由以上研究不难看出,2 μm激光手术在治疗BPH方面与传统手术方法有显著的差异。在手术过程中,利用高能激光在实现对前列腺组织汽化和切割的同时可以实现很好的术中止血功能,由此增强了术野清晰度,减少了手术过程中的输血需求。不仅如此,2 μm激光手术治疗最大优点在于其疗效明确、手术风险低,能够有效降低各种潜在并发症的发生并节省社会卫生资源,提高广大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尽管与TURP手术方法相比,2 μm激光手术在克服术中出血症状和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一些研究也同时指出,2 μm激光手术并不能完全避免一些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例如有研究报道指出,2 μm激光手术治疗BPH后,一定比例(3.57%)患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膀胱颈挛缩现象等[8]。另一方面,各中心应用2 μm激光治疗BPH的手术切割顺序和细节各不相同,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的术式[9-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