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已成为高发病之一,其基本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预测疾病的独立因素,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除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高胰岛素血症和糖尿病以外,年龄也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即随着年龄的增长,颈动脉会出现一系列增龄性变化,导致动脉弹性和缓冲能力下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首先,年龄的增长可引起动脉的顺应性进行性下降,管径因限制了顺应性的下降而代偿性地增加。有研究证明年龄>60岁者颈动脉内径显着增加,在血流量相对一致的情况下,血流速度一般与流面(管径)成反比,颈动脉内径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同时,血流速度逐渐降低,在年龄>50岁时尤为明显。
颈动脉为动脉粥样硬化最易受累的部位之一,从病理学上讲,其早期的病变包括内膜破损,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以及动脉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层迁移,血液中的脂蛋白从内膜破裂口流入内膜下间质形成堆积,从而引起内中膜厚度(IMT)增厚,根据超声的物理特性,当声束从较低密度组织进入较高密度组织时所产生的图像和此界面的解剖位置相一致,测量颈动脉后壁的IMT是比较可靠的, IMT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厚,50岁以上显着增厚,在IMT显着增厚的同时,部分颈动脉内伴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说明随年龄增长,脂质的沉积,周围坏死组织以及在斑块病变中产生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增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向中后期发展,粥样硬化病变范围不断增加。
颈动脉IMT与其粥样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剪切力(SR)是血液流动的速度梯度,根据牛顿黏滞定律,切应力与SR成正比,因此SR的高低反映了切应力的大小,切应力为血液在动脉中产生周期性脉动流以弹性动脉壁作为边界而对动脉壁内皮细胞产生的摩擦力,是与动脉粥样硬化最密切相关的力学因素,有研究表明,正常人颈动脉切应力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低切应力处因血流速度慢,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清脂蛋白等容易在此处沉积,脂蛋白的清除减少,故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切应力还是刺激内皮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低水平的切应力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致使单核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并向黏膜下移动,形成脂质条纹,血小板在此聚集,进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有研究证明50岁以上的人颈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IMT增厚,SR降低,相应斑块发生率的增加正说明了颈动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出现了粥样硬化,硬化程度与年龄呈正比。
综上我们认为年龄的增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强的独立相关性,动态观察有助于早期发现正常人尤其是>50岁的人群应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2DCDUS)可简便,准确地对颈动脉进行检测,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病理对比研究证明,超声测定的动脉壁厚度远较血管造影准确,因此采用超声这一无创手段不仅可以及时观察和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程度,而且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依据,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变发生是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