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末梢血中红细胞的数或血红蛋白(血色素)的量低于正常。它既是一种症状的描述,也常作为独立疾病的名称。根据近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大于30%,其中90%以上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小儿血红蛋白(血色素)的正常值究竟多少呢?不同年龄有不同的标准。诊断标准:
<6月者:
(1)生理性贫血:为轻度贫血(Hb>90g/L)
(2)病理性贫血:
新生儿期: Hb<145g/L
1~4月 : Hb<90g/L
4~6月: Hb<100g/L
6月~6岁: Hb<110g/L
6岁~14岁:Hb<120g/L
海拔每↑1000米,相应诊断标准中Hb↑4%
其中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婴儿时期,如果体内储存的铁被用尽而饮食中铁的含量不够,消化道对铁的吸收不足补充血容量和红细胞的增加,即可发生贫血。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初生时机体铁的含量与贫血的关系。
正常新生儿血容量约为85ml/kg,血红蛋白约190g/L。新生儿期体内总铁量的75%以上在血红蛋白中,约15%~20%储存在网状内皮系统,合成肌红蛋白的量很少。酶中的铁不过数毫克。因此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血容量和血红蛋白的浓度。血容量与体重成正比。倒举一个3.3kg的新生儿与一个1.5kg的早产婴比较,其体内总铁量相差120mg。正常新生儿其体内铁的含量约70mg/dl,早产儿及出生低体重儿体内的铁量与其体重成正比。生后生理性溶血所放出的铁储存在网状内皮细胞,加上储存铁足够生后体重增长1倍的应用。故出生体重越低,体内铁的总量越少,发生贫血的可能性越大。此外,胎儿经胎盘输血给母体,或双胎中的一胎儿输血给另一胎儿,以及分娩中胎盘血管破裂和脐带结扎等情况(脐带结扎延迟的,可使新生儿多得75ml血或40mg铁),都可能影响新生儿体内铁的含量。母亲妊娠期间有缺铁性贫血,与婴儿贫血并无肯定的关系,因为胎盘可将血清铁含量低的母体内的铁运送到血清欠浓度高的胎儿体中,无论母亲缺铁与否,或饮食的质量如何,输入用同位素标记的铁后,约有10%的铁进入胎儿体内。故出生时,无论母亲有无贫血,新生儿的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的浓度并无明显差别,与母亲的血红蛋白并不成比例。即使母亲患中或重度贫血,婴儿的血清铁蛋白仍可在正常范围内。
2、生长速度与贫血的关系 小儿生长迅速
血容量增加很快。正常婴儿长到5个月时体重增加1倍。早产婴增加更快,1岁可增加6倍。若初生时血红蛋白为19g/dl。至4.5~5个月时降至11g/dl左右,此时仅动用储存的铁即可维持,无需在食物中加铁。但早产儿则不同,其需要量远超过正常婴儿。正常婴儿体重增加1倍,保持血红蛋白于11g/dl,其体内储存的铁是足够用的。所以在体重增长1倍以前,若有明显的缺铁性贫血,一般不是由于饮食中缺铁所致,必须寻找其他原因。
3、饮食缺铁 婴儿以乳类食品为主
此类食品中铁的含量极低。母乳铁的含量与母亲饮食有关系,一般含铁为1.5mg/L。牛乳0.5~1.0mg/L ,羊乳更少。乳类中铁的吸收率约为2%~10%,人乳的铁的吸收率较牛乳高(缺铁时人乳中铁吸收率可增至50%)。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若有足量的母乳喂养,可以维持血红蛋白和储存铁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在不能用母乳喂养时,应喂强化铁的配方奶,并及时添加辅食,否则在体重增长1倍后,储存的铁耗完,即能发生贫血。母乳喂养儿于6个月后如不添加辅食,亦可发生贫血。根据北京儿童医院39例小细胞贫血的病因调查,65%为人工喂养,部分母乳喂养者都未及时添加辅食。较大儿童因每次饮食习惯不良、拒食、偏食或营养供应较差而致贫血。
4、长期少量失血 正常人体内储存的铁
为人体总铁量的30%,如急性失血不超过全血总量的1/3,虽不额外补充铁剂,也能迅速恢复,不致发生贫血。长期慢性失血时,每失血4ml,约等于失铁1.6mg,虽每天失血量不多,但铁的消耗量已超过正常的1倍以上,即可造成贫血。1岁以内婴儿由于生长迅速,储存的铁皆用于补充血容量的扩充,即使小量的慢性失血,也能导致贫血。近年来发现,每日以大量(>1L)未经煮旨的鲜牛乳,喂养的小儿,可出现慢性肠道失血,此类患儿血中可发现抗鲜牛乳中不耐热蛋白的抗体。也有人认为肠道失血与食入未经煮沸的鲜牛乳的量有关,2~12个月的婴儿若每日摄入鲜牛奶总量不超过1L,(最好不超过750ml)或应用蒸发奶,失血现象即可减少。
常见的慢性失血还可由于胃肠道畸形、膈疝、息肉、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钩虫病、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少女月经过多等原因。
5、其他原因 长期腹泻和呕吐、肠炎。
它的危害是严重影响儿童食欲、降低胃肠道消化吸收的功能,造成多种微量营养素的缺乏,致使严重影响宝宝生长发育;还可影响小儿脑细胞发育而造成智力落后、多动、注意力不集中;降低机体免疫力使宝宝容易反复感染疾病。
什么样的宝宝易患贫血?
1、妈妈孕期贫血;
2、低出生体重儿、早产或双胞胎等;
3、过多延长哺乳期、未及时添加辅食、动物性食品添加不足等喂养不合理,食物搭配不当;
4、出生后反复患病,如长期腹泻等;
5、失血性疾病、寄生虫病、消化道畸形等。
贫血后宝宝的表现
因为缺铁性贫血发病比较缓慢,常常是患病很重了可宝宝没有不适的表现,所以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和重视。慢慢的宝宝会出现面色苍白、食欲减退、活动减少、生长发育迟缓,因免疫力降低而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有些宝宝还可有呼吸暂停现象,俗称“背过气”,常在大哭时发生。较大的贫血儿可有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差,少数还会有异食癖,如吃土、沙子、墙皮及纸等表现。
为什么小宝宝贫血发生率高?
1、正常足月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铁只够其生后3~4个月的造血需要。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则易发生贫血。早产、双胎、胎儿失血以及妈妈孕期患贫血更易使小儿储铁不足而发生贫血。
2、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3~5个月为初生时体重的2倍,1岁时为初生时体重的3倍,若是早产儿则体重增加更快。由于体重的增加血容量也迅速增加,这时也容易发生缺铁,引起贫血。
3、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比成人多,由皮肤损失的铁也相对较多,若出现对蛋白过敏而发生小肠出血,则失铁更多。此外,一些疾病如慢性腹泻、肠套叠、肠息肉等都可增加铁的消耗而引起贫血。
4、个别婴儿会在无意之中接触到用作涂料的铅,因铅中毒而发生贫血。玩具、铁栏杆上面涂料中的铅,也会造成中毒而引起贫血。
什么时间应给宝宝测查血色素?
贫血的确对小儿生长发育有危害,但是您也不要谈此色变而频繁检测。除了患一些疾病需定期检查,如新生儿溶血等。正常宝宝6个月前不必检查。您可在宝宝8月龄去接种疫苗时在医院顺便抽血检查。以后如宝宝不患病,应在每年的5―8月份进行检查一次即可。
预防小儿贫血的措施
预防贫血主要应从饮食着手:
1、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铁质虽少一些,但人体吸收率高,可达50-70%。乳母还要尽量多吃含铁质高的食物;
2、早产或双胞胎的宝宝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儿,从第2个月起,适量增加含维生素C高的鲜果汁(开始要稀释),以促进铁的吸收,并且尽量喂食铁强化牛奶和奶粉;
3、宝宝4―6月龄应循序渐进的添加泥糊状食品。富含铁质的蛋黄,富含维生素C的果泥、菜泥等,不可单纯只喂乳类;
4、6月龄后逐渐增加肉泥、鱼肉末、肝泥,鱼片粥、瘦肉粥、动物血、豆腐、面包片及饼干以提供丰富的血红素铁。蔬菜本身也含有大量的铁质,重视培养婴儿从小喜欢吃蔬菜的习惯。满足婴儿每天摄入一定量的新鲜水果,以获取足够的维生素C,增加食物中铁的吸收利用;
5、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发生;
6、纠正不良的进食习惯,如强迫、引诱进食以及挑食、偏食;彻底治疗各种慢性失血性疾病。
宝宝发生贫血要治疗
宝宝一旦患了贫血,医生往往会首先进行药物治疗,这个措施其实很关键。贫血发生后单纯依赖饮食纠正较慢。为使宝宝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必须在早期用药物配合,越早纠正越好。同时加强喂养。贫血纠正了自然一些贫血的症状也随之消失或改善了。贫血治疗痊愈后的1个月左右仍要注意用药物维持巩固。
如医生认为小儿生长发育较慢或有明显的营养性疾病时,应尊重和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测项目,如微量元素等。
给您的温馨提示:
特别希望家长注意的是:宝宝曾经发生过贫血会影响以后生长过程中由于忽视营养素的搭配和疾病发生后的营养补充而再次发生贫血。
掌握一点相关知识:
1、含铁多的食物:蛋黄、瘦肉、动物内脏、动物血、黑木耳、海带、紫菜、桂圆、银耳、番茄、黑豆、芹菜、荠菜、油菜、苋菜、豆腐干、豇豆、红枣等等。
2、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母乳中维生素C的含量,基本可以满足小婴儿的需要。牛乳中的含量只有母乳的四分之一,所以2个月以后人工喂养的婴儿都需添加含维生素C的果水或菜水。食物中以新鲜蔬菜、水果等含量最为丰富,如橙子、红果、鲜枣、柿子椒、西红柿、菜花、油菜等含量最多,香蕉、桃、梨、苹果等含量次之,谷类食物含量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