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肝脏是葡萄糖代谢的重要器官,当其功能因各种肝病而受损时,往往影响正常糖代谢,甚至出现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统称为肝源性糖尿病。
一、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我国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这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害,治疗更要考虑周全,综合治疗,使血糖得到控制. 根据肝源性糖尿病的特点,明确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和降低血糖的达标标准,以便合理地进行综合治疗,原则禁用口服降糖药,尽量早用胰岛素,除了药物,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已进展到胰腺移植,胰岛细胞移植,人工毛细血管装置的胰岛细胞移植,还有对重型肝炎,肝硬化实施肝移植,这些是否适合肝源性糖尿病以及移植后一系列问题尚研究中。
各种肝病导致肝实质损害,诱发糖代谢紊乱,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征。这种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称之为肝源性糖尿病(hepatic diabetes),属II型糖尿病但又与之有所不同。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属不能根治。治疗要兼顾肝损害和糖尿病两个方面,其原则在治疗原发肝病的同时,通过现代综合治疗,使血糖得到控制。因此,医生要根据肝源性糖尿病的特点,明确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目的和降低血糖的达标标准,以便合理地进行综合治疗。
二、 肝源性糖尿病的特点和治疗目的
肝源性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随着病情发展也可以出现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高胰岛素血症伴内源性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减低,其曲线形态偏高,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型;胰岛素释放试验,高峰反应为主;C肽释放实验正常,C肽/胰岛素比值明显减少。临床表现有的隐性,有的显性,症状轻重不等,但典型的“三多”症状多不明显,往往被慢性肝病症状所掩盖,极少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目的: 改善和保护肝功能,降低高血糖,缓解症状;纠正脂代谢紊乱及其他代谢紊乱;防治肝病及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死亡率;通过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能力,确保治疗达标。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的达标标准:餐后血糖6.7-9.0 mmoL/L;餐后2 h血糖6.7-12.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9.0%。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控制标准。
1控制良好是理想指标, 应因人而异, 老年肝源性糖尿病无必要达到。
三、 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现状
目前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1、积极合理治疗肝脏疾病,通过修复肝细胞,改善肝功,恢复肝细胞膜受体的数目及受体结合的能力;
2、进行肝源性糖尿病教育。肝源性糖尿病是一种全身疾病,坚持合理治疗是一项长期、细致和艰苦的过程,需医生、患者及家属配合,教育的目的是让患者对肝源性糖尿病的基础知识、特点以及饮食、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和护理等有初步认识,意识到治疗的终身性和长期性,使其积极配合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无论对哪一型糖尿病,适当控制饮食,都可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担,有利病情控制. 即使需要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如忽视饮食,单纯依赖药物也难以奏效. 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从18世纪末即已存在,但至今发生了很大变化,自1980年代以来,糖尿病膳食结构已转变为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蛋白、高纤维素膳食,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5-65%,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15%,膳食纤维总量每日40-60g,胆固醇含量每日300mg,食盐每日6g,鼓励进食富含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易于消化饮食. 每日膳食总热量要根据患者体重、年龄、性别、有无并发症、工作性质、劳动强度而定. 肝源性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和原发性糖尿病相似,只是注意兼顾肝病及糖尿病两方面,如有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注意选用适宜的高纤维膳食的摄入,有肝性脑病,则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
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也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之一,但是肝源性糖尿病由于存在肝细胞损伤,肝功能异常往往使此项治疗受到限制。一般鼓励进行适量的日常生活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且在餐后30min后开始进行,餐后2 h以后要保持相对安静。对轻、中度慢性肝炎,尤其较肥胖的患者,肝功能正常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同原发性糖尿病一样也要制定运动处方,即以患者体力和耐力及肝功能为基础,制定符合本人状况的运动程序,包括运动种类、运动量、注意事项等. 其益处不但降低血糖还能改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四、肝源性糖尿病的治疗
胰岛素自1922年用于临床以来已有90年的历史。近几十年由于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问世,以及注射技术、给药方法的不断改进,胰岛素的应用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到目前为止每个糖尿病患者都有使用胰岛素的机会,而胰岛素亦适合任何一型糖尿病,迄今无任何降糖药可以取代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1970-1980年代成功合成人胰岛素,一种是半合成人胰岛素,以猪胰岛素等原料,将其B链上30位的丙氨酸转换为苏氨酸而获得。另一种是利用基因重组工程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的优点:
1、免疫原性大大降低,胰岛素抗体的生成率 30%以下,故过敏反应和其他副作用少;
2、效价强,相应剂量降血糖作用比动物胰岛素增强30%左右;
3、皮下注射吸收快,但作用短于动物胰岛素。
目前胰岛素的给药途径和注射方法有很大改革,可多种途径给药,如肛栓,腹膜内给药,鼻吸入及肺吸入等,但均因有刺激性,吸收不规则而未被常规采用。1970年代以来研制口服胰岛素,用脂质体膜包被防止在胃部破坏,但由于仍是吸收不规则,个体差异大,难以预计有效血药浓度及降糖效果,目前未用于临床. 注射方法以皮下注射最广泛,但注射工具有很大改进,如一次性注射器,胰岛素泵与胰岛素笔,以胰岛素笔最简便实用,近年还研制出压力喷雾注射器,不但吸收快,还避免常规注射的痛苦,但尚未普及使用. 在胰岛素的应用和制剂选择方面,目前对II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指征趋于积极态度,采用短效加中效或长效的各种组合注射方案,尤其强化治疗方案常被临床使用,现在认为强化治疗对防治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而被临床推崇使用。预混制剂虽方便,但缺点是无法分别调整各自剂量。肝硬化时肝脏糖原贮量下降,夜间低血糖,以每列前注射短效型胰岛素较为合理。
我国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虽然血浆中胰岛素水平升高,但临床使用胰岛素仍然有效,推测此类患者胰岛素是低生物活性,仍需外源性胰岛素. 这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损害,一般主张尽早使用胰岛素,而不用口服降糖药. 对较轻的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和口服a-葡萄糖苷酶可以较好抑制血糖. 医生在使用胰岛素之前应对各类胰岛素制剂的成分、来源. 使用时间、含量要一清二楚,尽量选用人胰岛素,患者的饮食也一定要定时定量,对治疗中密切监测血糖也要一丝不苟,包括患者自测血糖,因要根据所测血糖变化随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剂量使用的原则遵循由小到大。每日胰岛素量超过200u,提示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一般在治疗3-4wk出现抗体,随着时间延长抗体逐渐上升,剂量越大越易产生抗体. 注意口服降糖药转换胰岛素,二者用量之间无统一转换剂量可以参考。
近年来,一些胰岛素类似物问世。1992年礼来公司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制造人胰岛素类似物称Lyspro,具有与人胰岛素相同的生物活性,也在短效、长效制剂,其实用价值有待进一步观察. 动物实验还证明C肽具有血糖调节作用,C肽又称连接肽,系胰岛素原在形成胰岛素过程中裂解产生的片段,过去认为无生物活性. 现认为他降低血糖,对胰岛素调节血糖有协同作用. 其降血糖的作用未完全阐明,但他不依赖胰岛素受体和酪氨酸刺激,不刺激升血糖激素分泌,不易被肝摄取,在血中清除较缓慢,不影响胰岛素耐量,还有一定的改善微循环、扩张小血管作用. 临床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肝源性糖尿病降糖治疗,原则禁用口服降糖药,尽量早用胰岛素,不但有效降低血糖,还可有利肝细胞修复、肝功恢复. 但也有极少部分用胰岛素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 除了药物,目前对糖尿病的治疗已进展到胰腺移植,胰岛细胞移植,人工毛细血管装置的胰岛细胞移植,还有对重型肝炎,肝硬化实施肝移植,这些是否适合肝源性糖尿病以及移植后一系列问题尚待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