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神经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疾病在发病早期被诊断,特别是颅内占位性病变,在其体积较小时即有获得治疗的可能,这种情况下,CT/MRI结合立体定向技术辅助的显微手术切除小病灶比较传统的开颅手术具有其优越性。
1、适用于切除颅内小病灶
①在各种常规显微外科手术中,脑组织有效牵拉范围为2.0cm左右,无论近皮层或深部,直径2.0cm以下的病灶在此范围内可以得到良好暴露。本组小病灶定义为,影像学(CT或MRI,必要时增强扫描)直径≤2.0cm的病灶;
②小病灶可以简化视其中心为靶点,不需要进行多个靶点定位,操作简便;
③小病灶通过小骨窗手术切除时具有较高稳定性。
2、精确定位、微创切除病灶
①常规方法开颅切除颅内小病灶时,寻找病灶较为困难,常需要制作明显偏大的皮肤切口和骨瓣,或反复探查病灶,对正常脑组织造成明显损伤;立体定向技术可以精确定位病灶,使小骨窗开颅成为可能,小骨窗可以减少脑组织的无效暴露、限制过度牵拉,减少了外围损伤和术中对正常脑组织和血管的损伤,在切除功能区的小病灶时,这种优势得到更为显着的体现;本组11例病人均采用头皮直切口,长度≤5cm,手术骨窗直径均≤3.0cm;
②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可以减小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
③明显缩短脑内操作时间,减少出血量;
④6例近皮层病灶在局麻下完成手术,减少了全麻对机体的干扰,对年老体弱者更具安全性。
3、关于采用CT或MRI扫描
手术定位的扫描方式应该是个性化的,需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已有的影像资料初步判定病灶的性质,由此决定由CT或MRI扫描定位以及是否需要增强;本组11例患者,术前的诊断符合率为91%,术后影像复查显示全切率为100%。
4、手术应该注意的问题
①立体定向头架的安装要充分考虑手术入路和麻醉插管的方便;
②靶点坐标值计算应精确;
③手术应尽可能选择脑沟入路,避开功能区及重要血管;
④对于深部病灶,可以由导针引导置入微径硅胶管作标志,以避免分离过程中出现病灶的移位。
5、与神经导航系统的比较
对于颅内小病灶,有框立体定向系统,操作简单,定位误差小,器械操作稳定,但是不能实时定位,多靶点操作时过程繁琐,并且由于受定向仪头环和支柱的影响,颅底、颅后窝等部位的病灶入路受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