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胃肠道里,居住着许许多多的细菌部落,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拟气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梭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种类繁多、数目庞大。据统计,人类消化道里的活菌数量比人体细胞还要多10倍,大约可分为400-500多种。除细菌外,还会有些病毒、真菌等其它微生物。现代基因序列检测研究推测,胃肠道大约有1600以上的物种基因。 正常情况下,这些微生物的分布和种类、数量、比例会有一定的规律,与人和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中绝大多数细菌是对人体有益的,我们称之为“益生菌”,可帮我们消化乳糖、降解并排泄多余胆固醇;为我们的机体提供维生素B1、B2、B6、B12,以及泛酸、烟酸、维生素K等;刺激我们的免疫器官发育,并促使其功能不断地演进、完善,有益人体健康。益生菌与我们的胃肠道粘膜共同筑成了一道生态屏障,抵御和抗击各种外来的病原微生物,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严重疾病、营养不良、过度疲劳或外来刺激时,机体的抵抗力会下降,一些原本无害的细菌可能会乘虚而入,对机体造成伤害。这些细菌,我们称之为“机会致病菌”、或者“条件致病菌”。它们的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如内毒素、氨、胺、酚、硫化氢和致癌物,我们必须用各种方法及时地清除它们。
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可分为需氧菌、兼性菌和厌氧菌。最居优势的是厌氧菌,占菌群总数的99%,其中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占90%,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与我们终生相随。食物或空气进入胃肠道后,大部分随行附着的微生物可被胃酸、胆汁等消化液杀灭。因此,胃和十二指肠、空肠中的细菌种类和数量较少,主要是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等。回肠中细菌开始增多,有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类杆菌、梭状芽孢杆菌等等。到了结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则更显着地增加,其中绝大部分是厌氧菌,双歧杆菌、类杆菌、乳酸杆菌占绝对优势,而有潜在致病性的细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等仅占极少数。
菌群的种类、数量比例和分布因人的年龄、身体状况、饮食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婴儿刚出生时,呼吸道和消化道都是无菌的。随着第一声哭泣和第一次吞咽,外界的微生物便进入体内。与呼吸道不同,胃肠道以双歧杆菌为主的厌氧菌很快会迅速增殖而达到高峰。幼儿断乳、由混合饮食过渡到成人饮食的阶段,类杆菌、优杆菌等厌氧菌会成为优势菌,双歧杆菌逐渐减少到仅占细菌总数的10%。并且婴儿型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会逐渐转变为青春型双歧杆菌和成人型、长双歧杆菌。而大肠杆菌、肠球菌总数通常不超过1%。老年人的双歧杆菌会进一步减少,有的甚至完全不能检测到双歧杆菌,而类杆菌、大肠杆菌、梭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则明显增高,这种变化与机体的衰老、疾病增多恰恰同步,这些细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使胃肠道状况腐败,促进感染、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见,胃肠道菌群的生长平衡和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状况密不可分。人体抵抗力下降,烟、酒或饮食过于刺激、体温改变等,均可引起内环境改变,胃肠粘膜损伤,正常菌群的数量比例失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乘虚而入。抗生素、激素、抗肿瘤药等化学药品最易破坏人体内环境和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增加或出现耐药菌,菌群的数量、比例和分布发生改变,引发相关疾病,如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甚至更严重的问题。
保护和调节胃肠道正常菌群的数量和比例,以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清除有毒有害物质,是当前非常值得推崇的绿色生态保健疗法。动物实验表明,无菌的小鼠无法通过粪便排泄胆固醇及其降解产物。体外试验发现,一定数量比例的乳杆菌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生长。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临床医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高脂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展现出新的美好前景。
中医辨病辨证论治,采用天然药物口服或外用、针灸按摩经络穴位、叩齿吞津等保健疗法,可调节人体免疫,保护胃肠粘膜,改善胃肠功能和内外环境,维护正常菌群的数量和比例,抑制有害细菌、衣原体、支原体、钩端螺旋体、病毒、真菌、寄生虫,并清除其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更长远有效地防病治病,已凸显出很大潜力和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