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
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相当认识。如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生理性的出汗,与外界气温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大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证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问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并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进行治疗。“历节、肠痈、脚气、产蓐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元使混滥。”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丹溪心法?自汗》说:“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丹溪心法?盗汗》说:“盗忏属血虚、阴虚”。《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是他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对血瘀导致自汗、盗汗的治疗作了补充。
自汗、盗汗这一病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本篇
所讨论的自汗、盗汗系属前者,因其他疾病所致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亦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的一种方法。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以解表。
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以出汗增多为主要症状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以下
原因所引起。
(1)肺气不足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肺与皮毛相表里,肺气不
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腠理开泄而致自汗。
(3)营卫不和 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微受风邪,以致营卫不和,卫外
失司,而致汗出。
(3)阴虚火旺 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
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
(4)邪热郁蒸 由于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
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类证鉴别
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脱汗发生于病情危重之时,正气欲脱,阳不敛阴,以致汗液大泄,表现大汗淋漓或汗出如珠,常同时伴有声低息短,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等症状。战汗则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症见发热烦渴,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热势渐退,多为正气拒邪,若正胜邪退,乃属病趋好转之象。黄汗则以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为特点,多因湿热内蕴所致。
辨证论治
对于自汗、盗汗的辨证,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为多,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因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所致者,则属实证。病程久者,或病变重者,则会出现阴阳虚实错杂的情况。自汗久则可以伤阴,盗汗久则可以伤阳,出现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邪热郁蒸,病久伤阴,则见虚实兼夹之证。
治疗原则,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之品。以增强止汗的作用。
(1)肺卫不固
[症状] 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证候分析] 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于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玉屏风散加味。方中黄芪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除湿,助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敛汗。
(Z)营卫不和
[症状] 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某局部出汗,脉缓,苔薄白。
[证候分析] 本证多见于体弱,失眠,阴阳失调,表虚或微受风邪的患者。因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致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脉缓、苔薄白为营卫不和之象。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加味。方中以桂枝温经解肌,白芍和营敛阴,二药合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配以生姜、大枣、甘草,助其调和营卫之功。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急,加以治疗。
(3)阴虚火旺
[症状] 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 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见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而津液不足,故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治法] 滋阴降火。
[方药] 当归六黄汤加减。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连、黄芩、黄柏苦寒清热,泻火坚阴;黄芪益气固表。
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敛汗。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滋阴清热。
(4)邪热郁蒸
[症状] 蒸蒸汗出,汗液易粘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 肝火亢盛或湿热内蕴,故见面热、烦躁、口苦、尿黄。热蒸津液外泄,故汗出。舌苔簿黄,脉象弦数为内有积热之象。
[治法] 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方药] 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泄热;泽泻、木通、车前子清利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泻火清热。
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亦可改用四妙丸。方中以苍术、黄柏、苡仁清热除湿;牛
膝通利筋脉。
简易方
⑧瘪桃干15枚,红枣10枚,煎服,治盗汗。
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感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后应及时揩拭。出汗较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以保持清洁。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较好。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且需原发疾病好转、治愈,自汗、盗汗才会减轻或消失。
结语
自汗、盗汗是由于人体阴阳偏盛、偏虚,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所致。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但由肝火、湿热所致者,则属实证。病久则可见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及虚实错杂之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化湿热是主要的治法。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酌加固涩敛汗之品,以提高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