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老李身患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常年使用多种抗生素。近年来,常伴有莫明其妙的胃肠道不适和腹泻。经多方诊治,发现原来是长期应用抗生素后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所致。
众所周知,在正常人体肠道内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医学上统称为肠道菌群,其总数高达100万亿,种类在1000种以上。肠道菌群与人体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目前也尚未完全清楚,其贯穿于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已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肠道各菌种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一旦受到人体及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形成破坏生理性组合、生成病理性组合,这就是肠道菌群失调。
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药物、饮食、年龄、肠道动力异常及免疫功能障碍等。首先,药物尤其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敏感菌被抑制,耐药菌过量繁殖,这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最常见的原因。前文所提及的老李就是因此而发病的。所以抗生素被政府列为处方药,并在临床使用中遵循诸多规范,就是为了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其次,不良的饮食习惯,特别是高脂饮食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所以,调整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很重要。再次,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显著减少,肠杆菌、肠球菌数量增加,肠道定植抗力下降,这说明肠道菌群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老年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疾病中适当应用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有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恢复。最后,肠道动力障碍和免疫功能障碍时,会使细菌在肠道内滞留时间过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缺乏,肠道细菌会因失去监控而过度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另外,如外伤、重症感染、手术、化学物品、精神疾病、肿瘤等均可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腹泻,可以是稀水便、黏液便或粘液脓血便,腹痛、腹胀、肠鸣,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症状。
肠道菌群失调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纠正肠道菌群失调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采取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去除诱因、合理使用抗生素、应用微生态制剂等措施保持肠道菌群的生态平衡。
但是值得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是,微生态制剂也应合理应用,过度使用有可能存在二次感染和传播耐药的风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