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列子?仲尼》中最早记载了耳聋的表征,并将耳聋和耳鸣联系在一起,我国汉朝时期出现的《华佗神方》,已经开出了“治肾虚耳聋、治风聋、治病后耳聋”等多个聋病的药方。因此,耳鼻咽喉科学的雏形,或者说其发展的最初阶段,有可能始于对耳聋的内科药学诊治。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传承的文明赋予了其新的名字―耳内科学,犹如一朵盛开的奇葩,出现最早,却盛开的最晚。在漫长的医学史话中,耳内科学所涉及的内容似乎一直存在,但始终没有得到其应有的专科地位。国内外的学者也在孜孜不倦努力地试图发展耳内科学,使其在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中拥有其明确的学科地位,由此为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耳内科学的定义及所涵盖的临床实践范畴耳内科学(Otological Medicine 或是 Audiological Medicine),是一门即古老又新兴的学科。笔者认为,耳内科学是涵盖内耳以及与之相关的听觉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和异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专业医学领域,由从事耳科非手术治疗,听觉康复与聋病预防的临床及基础科研专业人士组成的一个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的分支领域。耳内科医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全科医学(general medicine)、神经病学(neurology)、耳科学(otology)、神经科学(neuroscience)、药学(pharmacology)、工程学(engineering science)和听力学(audiology)知识;需要进行系统的专科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研究的训练经历等。
耳内科学是耳鼻咽喉科学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我们知道耳鼻咽喉科学经历五官科,耳鼻咽喉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名称的更迭过程,每一次名称转换意味着学科发展的深入与细化,意味着亚专科的发展与完善。笔者认为,目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正在形成耳鼻咽喉头颈科学。这是由于目前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已逐渐形成耳科学,鼻科学,咽喉科学,头颈科学四个主要的亚专科,而与之相关的三级学科也在逐渐形成:耳科学中的耳外科学(包括:耳神经外科、耳显微外科、面神经外科、耳整形外科等)与耳内科学(包括:临床听力医学,前庭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等);鼻科学中的鼻外科学与鼻内科学;咽喉科学中的嗓音医学与上气道医学等;头颈科学中的头颈外科学与头颈肿瘤内科化疗学等正在悄然形成,这些细化分支学科随着医学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明晰。
国际上耳内科学的标志性工作包括成立专业性的耳内科学联合会和定期举办国际性会议以及设立专业性的培训教程等。1980年成立的国际听力前庭内科医师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in Audiology, IAPA)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耳内科学专业学会,并在1992年拥有了与学会相关的独立杂志―Audiological Medicine,该杂志每年发行三期,其内容涉及耳内科学的多个方面,如儿童听力学、听觉电生理学以及耳内科疾病的诊治等。国际耳内科学大会每一到两年举办一次,第十五届国际耳内科年会论坛将于2010年9月在波兰的克拉科夫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进一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耳内科学的发展。
目前约有十个名字在谈论着耳内科学这样一个事件:神经-耳科-听力学(Neuro-oto-audiology);耳内科学(Otological Medicine);听力医学(Audiological Medicine);听觉前庭内科学(Audiovestibular Medicine);ABC内科学(ABC Medicine);医学听力学(Medical Audiology);内科耳科学(Medical Otology);(内科)神经耳科学((Medical)Neuro-otology);耳神经科学(Otoneurology);内科耳鼻喉科(Medical ENT)。那么,笔者认为,在中国应用“耳内科学”这样一个专有名词应该可以表达耳内科所涉及的工作内涵和范畴。英文表达上,是否应用Otological Medicine 或者Audiological Medicine可以清晰的表达内涵,还需国内外同仁的讨论与共识。
耳内科学在英国诞生较早,从事耳内科的人员包括三部分,由耳鼻咽喉头颈科医师、听觉病理矫正专家和内科医师构成。历史上的听力技师只有有限的培训和基本的听力学资质,在耳鼻喉科工作,负责听力测试并验配模拟助听器,不能从事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2000年,听力学培训发生了变化,建立了研究生专业。职业通道也发生了变化,建立起了听力学大学理学士学位。听觉言语矫治专家在成功完成为期3年的理学学士课程后,可以直接开始工作,且在一段时期的实践培训后,通过攻读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继续发展职业通道,直至达到顾问咨询听力科学家的程度。然而,目前全球的状态时尚无满足培训耳内科医师的专业课程以及定位明确的耳内科医师从医岗位与资格认证的培训系统。
2007年,于兰德召开的IAPA会议达成共识,英国伦敦大学的Ewa Raglan博士对欧洲各种耳内科医师的培训模式做了概述,确定目前只有英国、意大利、波兰和德国有类似于耳内科医师的听觉前庭医学(Auditory Vestibular Medcine ,AVM)的单独专业培训计划并期望以此来发展耳内科学队伍,但这些人员也都要经过耳鼻咽喉科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能获准进入这一领域。耳鼻喉专业训练的时程一般为5年,听前庭医学(或语言矫正师)的培训时程一般为2-3年,之后进入专门领域。虽然有些国家已承认了听觉前庭医学专业医师的地位,但多数国家对于听觉前庭医学专业仍未予以足够的重视。耳内科发展最早也最成熟的英国也只有极少的听觉前庭内科医师,共46名,服务于6000万人口。由此可见,耳内科医学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庞大患者群体的需求,因此,亟待扩展和壮大。
(二)、庞大的患者需求是促使耳内科学发展的源动力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患者达2780万人。其中单纯听力残疾2004万,占残疾人总数(8296万)的24.2%;多重残疾中有听力残疾的人数为776万人,即57.4%的多重残疾人有听力残疾(多重残疾人总数为1352万人。在2780万人听力残疾人中一级和二级听力残疾分别占15.57%和11.01%,两者合计为26.58%。据此推算,约有739万人听力完全丧失(第二次抽样调查标准根据听力损失不同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即较好耳4个频率的平均听阈值分别为:≥91dB HL; 81-90 dB HL;61~80dB HL;41~60dB HL )。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老年听力残疾人数明显上升,据不完全估计,约有20-50%的人在进入老年后出现听力明显下降。以WHO方案进行的听力减退流行病学调研中抽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资料分析:听力减退患病率为58.1%,其中轻度33.1%,中度17.8%,重度5.9%,极重度1.3%;听力残疾患病率为25%。美国国民健康调查结果显示十年内听力减退患病率白种人为11.0%~12.7%,黑种人为5.9%~8.5%,白种人患病率高于黑种人,种族内无统计学差异1。 英国进行的国家听觉研究显示全联邦共有860万听力残疾患者,约占所有残疾人的17%。另有听力减退的调查显示男性比女性易受影响,男性的危险率比女性高4倍,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与听力减退关系的研究表明与患病率呈负相关2 。
除耳聋之外,耳鸣也是人群中一种常见的耳部疾患,患病率为3%~30.3%。耳鸣与自诉的或测得的听力损失呈正相关,听力差者易有耳鸣,听力损失越重(尤其是高频)者耳鸣越明显。耳鸣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其中35%的耳鸣者整天都会有不适症状,严重者会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影响,因此是耳内科医生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眩晕是另一种耳内科常见疾病,头晕、眩晕(伴或不伴平衡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5-10%,在40岁以上人群中其发病率达到40%。站立不稳(falling)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5%。前庭疾病可以直接导致站立不稳,特别是在伴发多种感觉功能障碍的患者更易发生。偏头痛(10%)的发病率比梅尼埃病(1%)更高。眩晕和运动障碍在偏头痛中的发生率为30%-50%,有时候我们很难将偏头痛伴发的头晕和原发性的内耳疾病区分开。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普遍支持眩晕随着年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女性较男性多,不同种族则无明显差异。同时许多研究还显示前庭系统疾病是眩晕的主要病因,其中以外周前庭功能紊乱为主。眩晕虽然是一种常见症状,而且大多数人均能适应,但眩晕发作时需要卧床治疗,会给人们带来不适和恐惧感,有些人甚至要一个月以上才能恢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也是备受关注。
上述关于听力减退、耳鸣和眩晕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耳内科医师面对着庞大的患者群。耳内科起步较早的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瑞典和芬兰等,其耳内科医师与人口基数之比,一般为1:10万,甚至1:100万。作为一个新兴亚学科,其从业人数远不能满足需要,需要扩充和壮大。在我国,2008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正式成立了耳内科病房并设有专门梯队和人员,建立了一种适应于我国国情的耳内科发展模式,国内还有一些大型综合医院的耳鼻喉科也有专门从事耳内科工作的人员,但目前尚未建立亚学科。因此,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国家,耳内科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更是呼之欲出,庞大的患者需求是耳内科发展的源动力。
(三)、系统的教学课程是培养耳内科学人才的关键要素2008年6月在伦敦大学学院儿童健康研究所举办了“2008国际听力学内科医师联合会(IAPA)国际课程研讨会”,针对耳内科的研究内容和亚专业特点,重点讨论了耳内科学培训教程的设置问题。这次会议本文作者作为中国代表首次参加,使该会议成为一个融合英、美、欧、亚的国际性的耳内科学联合会议。此次会议主要由各国代表探讨不同国家采取的培训项目,并讨论明确耳内科医师在知识、技术和能力上所需的级别,从而开发适合于各地需求的一种国际课程模式,世界各国代表一致认为要胜任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专业学科,耳内科医师们被赋予了更多的学习和培训需要,涉及的主要内容和方面如下:
1、必须掌握的背景知识是耳内科系统教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基础医学知识、预防医学和理学仪器设备知识。
1.1、基础医学知识包括听觉与前庭系统及其中枢通路、连接和相关系统或器官的详细解剖学、生理学、神经化学和药理学知识;上述系统、器官等的胚胎学发育知识;听觉心理学和平衡,包括心理声学;隔音法要求;声学、听力医学和校正的相关标准;声音、波和运动物理学;基础声学,包括室内声学;助听器基础电声性质;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有关耳蜗和前庭系统修复和再生的最新进展、有关耳和基因操作等的干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等。
1.2、预防医学知识需要掌握的有:一级、二级、三级预防的普遍原理;筛查原则、方法、地区筛查项目的确立、筛查失败的处理、监控和审核;听力损失的筛查―新生儿、学生、产业工人和老年人等;噪音及其对听觉-前庭系统的影响、破坏性噪音级别、该种噪音来源及其预防,包括噪音测量、听觉保护、耳保护和国际标准;耳毒性、影响听觉-前庭系统的物质和药物及其影响,包括工业毒素;影响耳毒性药剂诱因的遗传学;听力损失的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听力障碍和平衡紊乱预防中免疫和治疗的作用。
1.3、理学仪器设备知识是指听力医学执业要对听觉和前庭测试设备以及成人和儿童的助听设备放大等具有全面的知识,包括:听觉和前庭测试设备的原理、技术和局限性;模拟和数字助听器,包括体佩助听器、耳后式助听器、耳内助听器、耳道内助听器、全耳道内助听器、震动触觉助听器、骨锚式助听器(BAHA)、频移助听器、CROS和BICROS助听器,及植入式助听器,包括耳蜗植入器;儿童与成人的助听器选配及真耳测试;“管道系统”(钩、模具、导管等)及其对声音放大的影响;可获得的辅助设备,包括无线电设备、FM声场系统、告警系统和环形系统;儿童和成人声音放大的增益评估方法;并且能够批评地审阅听力测试和前庭测试报告;通过与听力学同事、病患和家长(若病患为儿童)的讨论确定合适的放大率和放大形式(包括耳蜗植入);与病患、病患家属及其他专业人员讨论当前的最佳技术;适当地应用放大率。
2、专业的特殊技能是听力学内科医师培训的重要部分,这些特殊的技能包括如下方面:
2.1、具有耳内科特点的临床技能,包括:向病患或其陪护人员中了解真实、相关、详细的病史,包括心理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相关、详细的临床检查,包括耳鼻咽喉检查、神经耳科检查、眼球运动检查、神经学检查、发育检查(儿童)和全面的普通检查;选择并解析适合病患情况、年龄和听力学、前庭和病原学的测试及其结果;选择并解析适当的跨学科评估,包括言语和语言评估、心理测量评估;综合病史、检查情况和检测发现形成诊断与治疗计划;通过跨学科团队讨论及与病患和其陪护人员的讨论,选择适当的治疗策略,如助听器、耳鸣器、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药理学选择、物理疗法、职业疗法、教育策略、外科选择;对采用的治疗策略效果进行评价;准确评价失能情况并就职业适应性做出评价,如,是否可操作机器或适合驾驶;明确可能有助康复或影响康复的其他医学问题,如,视力缺陷、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关节病理学、心脏病、发育延缓等;明确需要心理学/精神病学治疗的心理问题;明确听力障碍和平衡紊乱的综合征起因和遗传病因。
2.2、具备与各年龄层的病患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包括老年人、低龄儿童及其家长,以及一些特殊患者如:听力障碍;因耳聋或其他言语和语言障碍导致的言语生成低下;视觉障碍,包括聋盲;智力残疾;对手语或口语翻译的需求;以此向所有病患及其陪护人员清楚地说明检测结果、治疗方案和听前庭问题的预后等,让病患及其陪护人员了解情况并做出相应的决定(若有能力做决定)。
3、拥有与跨学科团队有效融洽的合作能力,对耳内科医师的发展相当重要。
从事耳内科的医师需与听觉病矫治师、听力治疗师、言语和语言治疗师、心理学医师、理疗医生和耳鼻喉科外科医生进行密切的合作。
从事以儿童为主要对象的耳内科医师还需与聋儿教师、教育听觉病矫治师、游戏矫治师和儿科医师协作。更宽泛的团队成员还包括健康访视员、护士、社会工作者、全科医师、职业治疗师等。与其他医学执业者的联系也很重要,这些执业者通常包括耳科医师、儿科医师、遗传学专业医师、神经学专业医师、精神病学专业医师、眼科医师和老年病学专家。听力学内科医学要能够在跨学科团队内有效工作,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方案;在跨学科团队中获得各种技能知识;与医院中和社区中的其他专业人员保持适当联系。
鉴于跨学科合作协作在多数医院不能实现,不具有普遍意义,因此耳内科医师还需要自身培训进修如下特殊学科,以资能够单兵作战而取得满意的咨询与治疗,这些学科包括:
(1)耳鼻咽喉科学,充分掌握病理学的知识及耳科病的治疗知识;熟悉和了解与听力相关的耳鼻喉外科手术,如,鼓膜置管术、乳突切除术、鼓室成形术、耳蜗植入术、骨锚式助听器手术和前庭神经鞘瘤手术;能够熟练使用耳鼻喉科参考标准;掌握可能影响前庭系统和言语的鼻、口咽、上呼吸道及其他头、颈疾病的知识。
(2)发育儿科学,熟悉和了解儿童发育特点和疾病特征,发展以儿童/家庭为中心的适当且完全可行的方法,能对孩子进行整体评定;了解跨学科儿童健康团队各成员的不同作用。
(3) 神经科学,对病患进行准确的神经学评估;清楚何时让病患求助神经科专业医师或神经外科医生进行系统的评估和会诊,能否在第一时间内明确是属于神经科疾病还是耳内科疾病,由此确定诊治方案。
(4)眼科学,知道如何筛选有眼科疾病或眼球运动障碍的病患;知道何时与病患谈及这些症状,了解和判断眼科疾患与耳内科相关器官病患的相关性。
(5)心理学/精神病学,了解与耳聋和听力损失有关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以及这些疾病在耳聋患者身上的表现;了解与耳鸣、听力损失、眩晕和失衡有关的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心理学有充分的了解,识别可治疗的情况,并给予适当介绍;掌握适当的咨询技能。
(6)儿童和青春期精神病学/心理学,对儿童和青春期精神病和行为障碍有全面的了解,以能够向专业医师咨询,并对儿童及其家庭有适当的观点;对诊疗心理学专业医师在儿童评估和治疗中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7)老年医学及护理学,全面了解影响老年人的医学疾病,包括跌倒、多系统疾病、认知障碍和视觉障碍。掌握老年护理的特殊性并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咨询。
(8)免疫学和变态反应,了解失调的免疫力和变态反应对听前庭系统的影响。
(9)放射学,评价颅脑核磁及CT成像在听前庭障碍疾病中的诊治意义与价值。能够针对具体疾病选择和采用成像技术和视图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特征以及可能的病因。与放射科医生充分沟通已达到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发现听前庭障碍疾病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四)、在中国发展耳内科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毋庸置疑的是耳内科学的发展是顺应时势的,是庞大患者群的需求,是听力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如何在中国发展耳内科学,如何建立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并与国际相接轨的耳内科学发展模式和实施体制,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面临着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目前耳内科学在各国发展存在不平衡性,而且耳内科学是一门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因此,值得较早介入并由此体现我国学者的贡献。在发展耳内科学的过程中,与国际上发展较早的欧美国家学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并发表我国学者的意见和观点,共同制定符合多国实际情况的培训计划和方案,由此达到与国际同行同步发展,共同进步的目的,这也是保持思想先进性和技术领先性的极好机遇。
机遇二:我国人口基数大,患病人数众多,专科医师匮乏的现状使得耳内科学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的机遇。国内的耳鼻咽喉医师多数经过了耳鼻咽喉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的系统培训,基础知识尚好,因此,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加之2-3年的听力医学的培训,转型至耳内科医生则相对较易。但必须注意到的是,从医者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热爱才能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耳内科医师。
机遇三: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的亚专业分科为耳内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正如前面阐述的目前耳鼻咽喉头颈科学的亚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并逐渐成熟,在耳科已经有耳外科,耳内科;在鼻科中有鼻外科,正在形成鼻内科;在咽喉科,已经有嗓音医学和上气道医学等;在头颈科学中已有头颈外科学,正在形成头颈肿瘤内科化疗学。亚专业的分工使得耳鼻咽喉医师在从医的5-8年后要选择自己的亚专科职业,由此成为专病专家。这个亚专科分科的过程中,将为新兴的专科提供诸多的机遇。有志致力于不同亚专业的医务人员在年轻的时候就可以有所打算和有所倾向与选择,由此将营造一个亚专业蓬勃发展的学术氛围。
纵然有上述充满诱惑的机遇,但是挑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非常严峻的。据2007年底统计,我国卫生机构数为31.5万个,其中医院1.99万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4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07个。全国有600万左右的医务工作者,服务于13-14亿全国人口,为1/216。其中有2.3万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服务于13-14亿全国人口,意味着,每5.6万人中有1名耳鼻咽喉科医生,而全国可以称之为耳科学及听力医学专家的专科医生最大估算不会超过1000人,要服务于13-14亿全国人口,意味着每130万人中可能只有1名耳科学专家或听力医学专家。即使这样,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职业岗位和准入制定来定义耳内科医生。就像本文第一作者是经历了10年的耳鼻咽喉外科医生的训练,又经历了10年的聋病机制基础研究的积累,转型开始成立耳内科专科病房并开始专职做耳内科医生的。但是,年轻一代如何培养?临床团队如何建立?职称晋升和专业方向如何确定?如何界定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生、听力技师的工作范畴?是不是顺其自然,鱼目混杂,大家均可来随便做做耳内科的治疗?在尚未形成亚专业分科的中小型医院如何实施和发展等等,系列问题需要逐一解决,需要逐渐规范,需要获得同行的认同和支持。这些严峻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随着学科的整体发展而逐渐解决。
因此,笔者呼吁有志于毕生从事聋病诊治与防控的同行们,投身到发展耳内科学事业当中,从点滴做起,成为专注于此学科的专业人才,不懈努力,为发展耳内科学作出贡献。道路虽然曲折,但前途光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