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
骨质疏松常被称作“静悄悄的流行病”,它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直到一次意外,比如骨折后才被人重视。患上骨质疏松症,不仅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更容易引发骨折。年龄越大,越容易骨折。摔倒,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若是骨折部位为髋关节,脊柱椎体等,则可能需要长期卧床,生活难以自理。老年人长期卧床会增加脏器衰竭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死亡率大幅提高。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超过2亿。在欧美,每年大约有250万人因骨质疏松而骨折。据估计,我国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约8400万人,占总人口6、6%。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这个来无影、去无踪的“无声杀手”正在悄无声息地突破年龄纪录,向年轻化方向发展。据美国阿肯色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2%的女大学生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症,另有15%的人出现了持续显著的骨密度降低,并可能发展为骨质疏松症。而台北医学院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每千名25至39岁的年轻女性当中,有25%的人正面临着骨质流失的威胁。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因此,对骨质疏松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骨质疏松所引起的脆性骨折是老年人骨折的最主要原因。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中因轻微暴力引起的脆性骨折,占肱骨近端骨折的75%,占髋部骨折的80%,胫骨及踝部骨折的60%,桡骨远端骨折的50%。
而目前,国内外对骨质疏松所引起脆性骨折的治疗,大部分局限于对骨折进行外科干预,如外固定或内固定手术等等。殊不知,这还远远不够。已发生脆性骨折的患者,若未对其病因――骨质疏松症进行治疗,则再次骨折的危险性显著提高。欧洲与北美的一些研究资料表明,50岁以后任何部位的骨折都预示椎体骨折风险增高;有髋部骨折史者,髋部再骨折风险高达50%;有腕部骨折史的女性髋部发生骨折风险明显上升,男性如有腕部骨折史,则提示是发生其他部位骨折的前兆。世界矫形外科骨质疏松组织认为,“除非存在禁忌证,任何已发生脆性骨折和骨质疏松的患者都应该接受药物治疗,以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骨折后对骨质疏松症的内科治疗亦势在必行!
骨骼健康――从生活做起,重在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长,任何人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骨质疏松, 关键在于如何及早进行有效的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获得较高的骨峰值和减慢或减少骨量的丢失。换言之就是在年轻时存储更多骨量,保证在年老时,即便骨量下降也不会一下子跌至最危险的临界点,引发可能出现的麻烦。
1、
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变生活方式对防治骨质疏松能起到良好效果。每天每人喝400毫升牛奶;多食用鱼、虾皮、海带、牛奶、骨头汤、鸡蛋、豆类、芝麻、绿叶蔬菜等;少喝咖啡、浓茶及含碳酸饮料,少吃糖及食盐,动物蛋白也不宜过多;不吸烟、不酗酒都对防治骨质疏松有一定作用。
2、
运动:运动能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因为骨骼的强健离不开肌肉的牵拉作用力。长期锻炼能促进骨质增强。专家建议,每天走20分钟路,尤其是中老年人,每天至少应锻炼30分钟。其中,散步、打太极拳、运动操、游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要特别指出,要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
3、
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骨骼健康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钙。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失调将会引发骨质疏松症。但骨骼对钙元素的利用障碍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原因,所以仅通过口服单纯补钙药物是无法纠正骨质疏松症,还需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同时,适当的阳光照射也有利于人体内活性维生素D的生成,从而促进钙的吸收。每天晒10分钟太阳。上午6时至9时,下午4时至7时,这是一天中晒太阳两个黄金时段。
4、
乐观的情绪: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消除精神紧张,放松肌肉,促进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同时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功能,调节激素代谢,有利于骨量的保持,从而可防治骨质疏松症,而抑郁、苦闷、愤怒、悲观等不良情绪,可使食欲下降,运动减少,同时可使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激素代谢失调,加快骨量丢失,从而促使骨质疏松症发生或加重。
5、
定期检测骨密度:骨密度测试是目前唯一的诊断骨质疏松症和评价骨折风险的方法。由于骨质疏松症通常可以无声无息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很重要。骨密度检测可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是通过检测骨密度进行的。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检查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简称DEXA),检查时接受的X射线照射剂量比普通摄片小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