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支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最易发生在儿童和老年人。美国每年约有500名儿童死于呼吸道异物,在我国,每年因吞咽异物或气管异物阻塞等引起意外窒息而死亡的儿童有近3000名。在大连地区,大部分气管支气管异物病例的治疗集中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对近年来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72例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分析发现,78%发生于1-2岁的儿童,3-4岁者占11%;9-15岁者占5%,60岁以上者占3%,说明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发生于幼儿、儿童和老人。统计发现气管支气管异物的种类主要有(1)植物性异物如花生、瓜子、榛子、豆类等;(2)矿物性异物,如别针、大头针、螺丝钉、根冠治疗针、铁钉、硬币、沙粒等;(3)化学合成品如塑料笔帽、口哨、塑料玩具、松动的假牙等;(4)动物性异物如鱼刺、骨片等。
幼儿和儿童容易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是因为(1)小儿的咀嚼功能及咳嗽反射功能不健全,较硬食物未经嚼啐而咽下,易发生误吸;(2)儿童喜欢将小玩具或食物含在口中尝试,在突然惊吓、哭闹时,易将口含物吸入;(3)家长或较大儿童给幼儿喂食时故意逗戏、惊吓或打骂,以致食物吸入呼吸道。老年人常因咀嚼能力和咳嗽反射降低或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也容易发生气管支气管异物。
异物吸入气道后会立即发生剧烈呛咳,面红耳赤,并有憋气、严重者口唇紫绀、呼吸不畅等症状。如异物较大,嵌顿于喉头或气管,可立即窒息死亡。因此,如果有明确的异物误吸史,误吸时发生激烈呛咳而及时就诊,气管支气管异物不难诊断。
幼儿误吸花生米、豆类时不会主动陈述,儿童则多惧怕家长训斥而隐瞒吸入史,结果造成不少孩子长期以肺炎误诊误治。老年人发生误吸容易忽略,是因为老年人咳嗽反射降低,异物进入声门后只有轻度咳嗽,未引起注意,异物可长期滞留在支气管内引起各种并发症,如下呼吸道反复感染、咯血、肺不张和哮喘等。
气管支气管异物一旦诊断应尽早行支气管镜检异物取出术。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态、异物的种类、手术时间的长短等,手术可在无麻或全麻条件下进行。2岁以下者多在无麻醉的条件下手术。也有学者提出尽量在全麻条件下手术。
应广泛地向小儿家长及保育员进行宣传,3岁以前的孩子不应给花生、瓜子、豆类及其他带核的食物,小玩具不要使小儿口含,也不要在进食时蹦跳、打闹,以免跌倒时将食物吸入。 进食时,不可惊吓、逗乐或责骂,以免大哭大笑。教育儿童要改掉口含笔帽、哨及小玩具等坏习惯。幼儿可能吸入或吞下的物品,均不应作为玩具。
如果异物完全堵塞气管,超过4分钟便会危及生命,即使抢救成功,也常会留下失语、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因此在紧急情况下家长懂得如何自救也非常重要。
咽部刺激法
一旦幼儿发生气管异物,可立即向患儿口腔内伸进食指或牙刷柄之类的东西,直达咽部,刺激其咳嗽、呕吐,以利于异物排出。
腹部推压法:
将患儿仰卧于桌子上,抢救者用手放在其腹部脐与剑突之间,紧贴腹部向上适当加压,另一只手柔和地放在胸壁上,向上和向胸腔内适当加压,以增加腹腔和胸腔内压力,反复多次,可使异物咯出。对大一点的孩子,可让其坐着或站着,抢救者站其身后,用两臂抱住患儿,一手握拳,大拇指向内放在患儿的脐与剑突的中点上,用另一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奏地使劲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横膈抬起,压迫肺底,让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之从气管内向外冲出,迫使异物随气流直达口腔,将其排出,但应注意不要按压中线两侧。
背部拍打法:
立位急救时,抢救者站在儿童侧后方,一手臂置于儿童胸部,围扶儿童,另一手掌根在肩胛间区脊柱上给予连续、急促而有力的拍击,以利异物排出。对卧位患儿,让患儿屈膝蜷身,面向抢救者,而抢救者用膝部和大腿抵住患儿胸部,用掌根在其肩胛间区脊柱上连续有力地拍击,使异物排出。
倒立拍背法:
适用于婴幼儿,倒提其两腿,使头向下垂,同时轻拍其背部,这样可以通过异物的自身重力和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向外咳出;或让患儿俯卧在两腿间,头低足高,然后用手掌用力在患儿两肩胛间脊柱上连拍4次,若不见效,把患儿转成仰卧位,背贴在抢救者腿上,然后抢救者用食指和中指用力向上向后挤压患儿上腹部,压后放松,反复进行,以助异物排出。
若以上方法无效或情况紧急,在采取抢救措施的同时,要尽快送附近的医院,途中不要停止抢救。如果发生心脏停跳,要进行心肺复苏。应尽快送往专科医院耳鼻喉科急诊,医生会根据病情施行喉镜或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切不可拖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