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之际,气温时热时凉,要注意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以防寒湿之邪侵袭。江南一带的梅雨时节,阴雨绵绵,空气湿度大、气压低,易导致湿邪困脾,出现胸闷不舒、身体困重、纳食不兴等症状。夏季暑为主气,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出现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口渴引饮、便干尿黄等症状。暑热外蒸,腠理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故夏季养生要注重养阳,不可过分贪凉。另外,湿热环境适合微生物繁殖,食物容易变质,夏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注意饮食卫生十分重要,慎防“病从口入”。
夏天饮食忌肥甘滋腻之品,应以清补健脾、祛湿消暑为宜,如食用菌类、瘦肉、虾、西瓜、冬瓜、丝瓜、芹菜、苦瓜、米仁、莲子、绿豆、金银花茶、菊花茶、乌梅汤、荷叶粥、扁豆粥等。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机体代谢率增加,营养素消耗也增加,大量排汗使人体水分、无机盐等流失,易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极易引起中暑,因此要合理膳食、增加营养,及时补充水分和适当增加盐份摄入。适量进食新鲜水果既能开胃消暑,又可以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流失。值得一提的是,喝饮料不能替代饮水,饮料中的糖分越高则渗透压也越高,反而会引起人体失水。
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忌过食冷饮。体内食管位于心脏后部,胃在心脏底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冷饮,可使心脏处于冰冷状态,血管收缩而诱发心肌梗死。夏季出汗多,血液浓缩粘稠;机体因散热而皮肤血管扩张,内脏的血供则相对减少,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早上血粘度最高,中老年人晨起应及时饮水,补充夜间睡眠损耗的水分。保证午睡不仅可以消除疲劳、为身体充电,也有助于高血压患者的平稳降压。俗语说“心静自然凉”,夏季要注意调养心神,做到神清气和、淡泊宁静,切忌心浮气躁、动则发怒,以免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