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创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
1、经腹膜腹腔镜下ALIF
单节段通常需要3-4孔技术,采用1-2个牵拉通道、1个内镜通道和1个工作通道,多节段融合则需要5-6孔技术。将手术台倾斜至垂头仰卧位(Trendelenburg位),靠重力使肠腔移出骨盆。先在脐周做切口,建立第一个通道,充气后,置入腹腔镜。位于中线任意一侧作约25px大小切口,插入套管用于牵开小肠。位于耻骨上作约50px大小切口,建立工作通道,插入18mm的套管,钝性分离腹膜后脂肪以避免损伤副交感神经丛,剪开后腹膜,处理骶正中血管,分离牵开双侧髂血管,暴露椎间隙,在椎间盘正中点两侧切开纤维环,切除椎间盘,撑开椎间隙,置入椎间融合器。由于椎体前腹主动脉及髂血管分叉点的限制,目前多用于L5/S1椎间融合。对于实施L4/5椎间融合,不但需要熟练的技术,而且一定要根据病人的局部解剖学特点。部分病人L4/5椎间隙可能通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间进入,或者可将这些大血管向一侧牵开,同时需注意分离结扎下降的髂腰静脉。
2、腹膜后腹腔镜下ALIF
1995年由Zucherma首先报道,可用于L1~S1节段腰椎病变,克服了经腹膜腹腔镜局限于L4~S1的限制。腹膜后间隙的扩张及维持的方法包括CO2,气腹扩张、无气腹的球囊扩张(BERG)及两者结合使用等几种方法,目前多选择球囊辅助的无气腹技术。BERG优点为可以使用标准的手术器械,不受置入物及材料大小的限制。患者通常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以十一肋和髂前上嵴连线为中心,在合适节段水平做2-75px横切口。套管针钝性分离肌层到脂肪后腹膜间隙,放入球囊,缓慢扩张形成腹膜后腔隙。然后将球囊取出,用自动牵开系统或CO2气腹维持腹膜后腔隙。对应病变节段在腹中线旁建立工作通道,确认、分离牵开腹部大血管及髂血管。以后操作同经腹膜腹腔镜,但在处理L4以上节段时需要结扎髂腰动脉或腰动脉。
3、小切口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ALIF)
Mini-ALIF为传统开放手术的改良术式。于对应病变节段的中线偏左作一长约3-100px横切口,切开腹直肌前鞘,钝性分离腹直肌至前腹膜,有经腹膜及腹膜后两种入路。用特制的自动牵开器牵开腹膜内器官组织,大血管用拉钩牵开,暴露病变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后置入融合器。
二、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xiaLIF)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是一种经皮或骶骨前入路到达腰椎前部的方法。2004年由Cragg等人首先报道。它在尾骨旁切开一个约50px的切口,经皮放置一个套管针,套管针进入骶前直肠后间隙后,在双向透视引导下到达骶骨手术区 (即S1/2椎连接处)。建立好贯穿骶前直肠后间隙的工作通道后,通过工作通道和骶骨骨性通道,完成L5/S1椎间隙的减压和融合材料的植入。最后置入一枚空心固定螺栓,从而完成L5椎体与S1椎体的沿L5椎中轴线的中轴撑开固定。
三、极外侧椎间融合术 ( Extreme/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DLIF)
X/DLIF是腹膜后前方椎间融合入路的改良,这种入路最早由Pimenta在2001年报道,他自1998年以来在内窥镜下共进行了100余例经腰大肌入路的前路椎间融合术。2003 年,Neil报告了采用NuVaxive的相关器械进行XLIF,而枢法模也推出了相似的DLIF手术器械。这种暴露方式要求病人为右侧卧位。在棘突旁肌肉的外侧边缘与椎间盘同一水平面的位置作一微小的切口,用手指沿着腰大肌向下分离,打开腹膜后间隙。在腰大肌上方再作另一个微小的切口,沿着腰大肌利用撑开器向下插入并连续分离。当穿过腰大肌时,利用肌电图描记进行检测。将撑开器沿着椎间盘的平面逐渐推进,再将椎间盘抽空,最后植入融合器。
四、后方入路
1、微创PLIF手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最早在20世纪40年代由Cloward提出,作为一种有效的外科手术方法,PLIF在治疗腰椎退变、不稳、滑脱和椎间盘源性疾病疗效较好。微创PLIF手术一般在中线旁2-75px对应于病变椎间盘处做一小切口, 然后采用管状扩张器或者微创牵开器进行牵开,可以在内窥镜、显微镜、头灯及目镜的辅助下进行减压、融合和植骨,采用微创牵开器时也可以在直视下进行减压和植骨融合。在完成融合之后,还可以采取内镜下、小切口或者经皮的内固定手术。
2、微创TLIF手术
为了克服PLIF术中牵拉神经根、硬膜囊的弊端, Harms等提出了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术(TLIF)。微创TLIF手术的切口可以更偏离中线外侧,可在中线旁4-125px处做小切口,在显露后切除一侧小关节进入椎间盘后外侧,其具体显露和操作方法类似微创PLIF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