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湿疹;手术疗法;中药熏洗;
肛门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肛门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在肛门皮肤的浅层真皮及表皮,局部皮肤瘙痒剧烈,皮损表现为肛缘皮肤呈局限性浸润肥厚,表面粗糙,可有皲裂及苔藓样变。虽然用药有一定的效果,但部分病人因反复发作,药效不显。近年来,笔者采用手术疗法治疗顽固性肛门湿疹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所选病例均来自2008年07月-2011年07月来徐州市中医院肛肠外科就诊的患者[CU1] ,符合肛门湿疹诊断标准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3岁;病程4个月至5年。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6岁;病程6个月至4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诊断标准 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肛门湿疹诊断。症状:患者自觉肛周瘙痒不适,夜间尤甚。专科检查:肛缘皮肤呈局限性浸润肥厚,呈棕红色或灰白色,表面粗糙,覆以少许糠秕样鳞屑,可发生辐射状皲裂,或因抓破而结痂,少数呈苔藓样变。排除标准:合并有痔、肛瘘、肛裂等肛周疾患;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及肿瘤患者。
3、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10.0处理。
二、治疗方法
1、治疗组 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采用肛门浸润麻醉或小剂量鞍麻。麻醉完毕后,以碘伏棉球消毒肛管及直肠粘膜下段,指诊未见异常肿物,在肛门的1、5、7、11点各作一个梭形切口,切口的内外边缘超过湿疹的内外边缘,即切口长度稍大于皮肤湿疹改变的长度。以中弯钳或弯剪自切口沿1~11,11~7,5~7,1~5点几个方向分别做钝性分离,使皮肤与皮下组织游离,充分止血。创面敷以三黄油纱条,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固定。术中注意:1)当用血管钳或弯剪分离皮下组织时,勿用暴力撑破肛管皮肤;2)术中尽量使用钝性分离以防止损坏血管,形成皮下血栓。术后可控制排便2-3天,给予半流质饮食,常规抗感染治疗。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采用中药熏洗方坐浴,每次坐浴15~20 min, 2次/日,常规换药治疗。
2、对照组 每日中药熏洗方坐浴后外涂复方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于肛周皮损处,并轻揉使药物吸收,2次/日。
3、疗效标准与结果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皮损恢复正常,无渗出瘙痒;好转:皮损基本恢复,无渗出,仍有瘙痒;未愈:皮损未完全恢复,仍时有瘙痒、渗出。
三、讨论
肛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皮肤病,病变多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也有蔓延至其他部位。其发病原理复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近年来国外不少皮肤病学工作者认为本病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发病特点主要表现为初期瘙痒尤为剧烈,难以耐受,搔抓后出现抓痕血痂,合并细菌感染而出现脓包、脓性渗出、脓性结痂等,呈现出湿疹特有外观,即多型变态皮疹同时存在。本文所讨论肛门湿疹慢性期患者,多由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原因导致肛门周围皮肤增厚,颜色灰白或暗红、粗糙以至发生皲裂、渗出、瘙痒,治疗有一定难度。
在中医学中,湿疹又叫“浸淫疮”“肛周风”等,其发病的内因主要为机体素虚,禀赋不足,情志内伤,饮食不节而致肝脾功能失调,生湿助热,久病耗伤阴血而致内风;外因主要为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血虚风燥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中医素有“久病必淤”、“久病必虚”之说,风、燥、湿、热之邪长期蕴结于肛门,气血运行失畅,经脉阻滞而发为瘀血,瘀血阻络,血脉不荣,肌肤失养而致本病。
一般治疗过程中,慢性肛门湿疹患者因患处皮肤增粗、增厚,影响了药物的吸收和治疗的效果,搔抓后致皮损及苔藓样变加重,进一步阻止了药物的吸收,导致恶性循环,迁延难愈。笔者采用手术疗法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本病。通过手术疗法离断皮下神经,以阻断肛周皮内神经末梢感受器的传导,配合中药熏洗方抗炎退翳、止痒,辅助疗法已达到治疗目的。该方由蛇床子、黄柏、蝉蜕、当归、苦参、白花蛇舌草、虎杖等中药组成。该术式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症状消除快,术后无并发症,远期无肛门变形、狭窄、麻木感等肛门功能异常,手术过程注意不要损伤皮肤血供。经30例临床观察,治愈率达90%,且患者局部瘙痒感以及在皮肤神经恢复的过程中多种变态性皮疹均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皮肤恢复至正常。另外,还需做好对患者的卫生宣教作用,教育患者避免搔抓,忌用高温水烫洗及碱性过强肥皂清洗,忌食海鲜及辛辣刺激食物,禁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以减少治疗后的复发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