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牙颌面畸形的病因
颌骨发育畸形是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一种病变。其病因通常可分为先天性的因素和后天性的因素两类。
先天性的因素主要为基因遗传因素和胎儿发育过程中母体内环境异常因素。基因因素有家族遗传倾向,同血亲个体多数具有共同的畸形特征。而胎儿发育过程中母体内环境异常如母体妊娠期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损伤或感染性疾病因素导致的畸形一般不具有遗传特性。但二者均可影响牙颌系统的正常发育而导致畸形。
后天性的因素是指从婴儿到成年整个生长发育阶段,代谢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感染、损伤、营养不良、局部血供障碍以及不良习惯等所有导致牙颌面畸形发生的因素。如不良习惯导致反牙合、开牙合、偏牙合等。
牙颌面畸形的病因可能是上述某种单一因素,但多数情况是两种或多种因素引起。
二、牙颌面畸形的分类
临床上骨性牙颌面畸形患者,主要存在颅与颌、牙合与颌以及上、下颌骨之间的三维空间关系异常。常见的颌骨发育畸形主要包括发育过度和发育不足。可以是单独或同时发生在上、下颌骨,可以是对称或非对称性的,而正颌外科是治疗此畸形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
常见牙颌面畸形有:下颌前突(通俗地说就是指地包天)、上颌前突(也就是暴牙或暴齿)、小下颌(就是鸟嘴畸形)、上颌后缩(也就是通常说的盘状脸)、颜面不对称畸形(就是指歪脸)、下颌角与咬肌肥大(也就是方脸)及颧骨过高或过低等。另外,唇腭裂修补术后及颌面外伤继发牙颌面畸形也是正颌外科治疗的对象。
三、牙颌面畸形的正颌外科治疗
由于牙颌面畸形患者的外科治疗需按畸形情况和治疗要求,切开并移动牙C骨复合体,重建正常的牙颌面结构的三维空间关系和功能,并获得满意的颌面美容效果。因此对治疗方案、牙牙合关系的调整,骨切开的部位,骨块的移动方向、距离以及手术方案的选择,均应于术前有精确的考虑和设计,并对选定的方案预计治疗效果,作出术前面型预测。
在确定牙颌面畸形正颌外科的治疗方案之后,必须严格的按照治疗程序进行,才能获得最佳的预期效果,并避免可能出现的误差。根据实践经验,其治疗程序可归纳如下:
1、术前正畸治疗
在手术方案确定后,必须根据计划矫正的牙颌位置先行正畸治疗,目的在于矫正错位牙,调整不协调的牙弓与牙牙合关系,排除牙牙合干扰,排齐牙列,消除牙的代偿性倾斜,以使术中能将切开骨段顺利的移动至设计的矫正位置,并建立良好的牙牙合关系。这是能否获得功能与形态效果俱佳的十分重要的步骤和因素。
2、确定手术计划
手术前的正畸治疗结束后,尚需最后进行一次原手术计划的评估和预测,并对手术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对正畸治疗作必要的补充,使即将进行的手术能符合实际,取得最佳效果。
3、模型外科、完成术前准备
除常规的全身检查、全麻和输血准备外,应根据临床检查、X线头影测量分析、面型预测的结果进行切割、拼对模型,在完成了模型外科的模型上制备好定位牙合板和唇弓,以此在术中作为导板,术后作为固定装置,并根据手术计划、预测效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向病员作充分的说明,并取得病员的充分理解和同意。
4、正颌外科手术
必须严格按经过预测和术前再次确定的手术设计施术,不得在术中随意改动,但术中进行符合实际的必要调整是可以和应当注意的。
5、术后正畸与康复治疗
即使是成功的外科手术,一般在术后都会存在上下牙的尖窝关系不协调,咬合不平衡等问题,因此通常均需进行术后正畸治疗,旨在从功能及美容效果完善咬合关系,稳定、巩固手术矫正后的效果。如情况正常,术后正畸治疗可在正颌手术1―3月后进行,同时进行恢复颌周肌肉及颞下颌关节功能为目的康复治疗。
6、随访观察
了解术后颌、牙牙合关系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术后效果评价。移动、矫正后的骨块在愈合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轻微的移位,只要不影响临床效果,则进行术后正畸,巩固疗效即可。但如出现明显的复发倾向时,即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根据骨切开的愈合过程及其生物力学特点,术后的随访观察至少应持续6个月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