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其间孕妇将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像腹压加大,产后会阴部及腹壁的松弛、人体激素变化等,都可增加肛门病的发生率或加重原有肛门疾病的病情。像我们都熟悉的痔、肛裂、肛周脓肿、肛瘘以及肛管直肠的溃疡等等,都可能发生或加重。而且,痔可与其他肛门病共存,在大约4―5厘米长,9平方 厘米的直肠下部,大约集中了13类,50余种肛门病,它们的症状多半是出血、肿胀或疼痛,或伴发便秘、失禁、潮湿、瘙痒等,极易发生误诊。但对于孕产期患者来讲,最常见的还是痔和肛裂两个病种,特别是痔疮。
痔的发病机制
1、痔的机械性病因学新概念:按照痔的机械性病因学概念,痔是肛垫支持组织 (Treitz肌)退行、变性而导致肛垫下移的结果。这就是著名的肛垫下移学说肛垫由静脉窦、结缔组织和Treitz肌三部分组成。其中Treitz肌是肛垫的固定设施,排便结束后有使肛垫向上回缩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肌肉壁上,当Treitz肌肥厚或断裂,肛垫即可出现回缩障碍,下移或脱出,即产生痔病的症状。Treitz肌的异常不仅使肛垫失去支持,同时也解除了对痔静脉的约束,致使静脉扩张,肛垫充血肥大,排便时肛管阻力增加,促使病人用力排便,可是越用力,充血和脱出越严重,排便更困难。起初,肥大肛垫可以无症状,属于无症状痔,随着支持组织破坏加剧,痔即可由间歇性脱垂发展为持续性脱垂,由于痔脱出其表面粘膜易受粪便的反复摩擦而破损,出现溃疡、出血或疼痛,即成为症状性痔。这是痔的机械性病因学解释痔的发生机制。
2、痔的循环性病因学新概念:痔的循环性病因学的解剖学基础是肛垫内独特的血管模式。那就是动静脉吻合。正常情况下,动静脉吻合宛如一个血库,通过调节吻合管的开合使肛垫供血量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肛垫的体积大小。一般情况下,全身性血管收缩物质的浓度变动很小,微循环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与舒张,主要受局部组织产生的物质的反馈作用所调节。同样,肛垫内的微循环也是这样。肛垫在某些因素的刺激下,如腹内压升高、直肠壶腹的机械性梗阻、妊娠或某些体液生化变化、饮酒或辛辣食物等,均可能导致调控紊乱,激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吻合管痉挛,组织缺血缺氧,继而肛垫组织因缺氧刺激,释放组胺并产生局部组胺效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动静脉吻合管突然开放,导致痔静脉丛的血流量骤增,扩张充血。由于此时毛细血管关闭,动脉血经动静脉吻合管直接流入静脉,因而肛垫组织缺氧,缺氧又刺激局部组胺分泌,加重吻合管扩张,导致静脉血流淤滞、组织水肿、血栓形成等。肛垫组织缺氧会引起局部坏死、糜烂出血,Treitz肌变性 ,痔脱垂,内扩约肌张力增加,引起肛管内压升高,于是就出现症状性的痔病。因此,痔的循环性病因学认为动静脉吻合发生调节障碍是痔发病的原因。
3、痔与盆底动力学关系:关于盆底动力障碍对痔病的影响,有专家提出肌源性高肛压和痔源性高肛压两个概念。各种原因造成的盆底肌过重负荷导致盆底下降,肌纤维及其相连的神经相应拉长,神经纤维直径变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可能出现Treitz肌去神经性的变性、断裂,肛垫下移成痔。痔形成后反过来又刺激肛壁,通过痔―括约肌反射,引起括约肌收缩增强,肛压升高,增大病人排便阻力,粪便强力通过高压的肛管时,不但影响肛垫内血液回流,造成严重的充血,还会拉长或撕裂肛垫的支持组织,肛垫失去支持而位置下移,从而使肛垫由间歇性脱出发展为持续性脱出成痔。如此恶性循环,使病情不断恶化。这是专家学者们这样论述盆底动力学与痔病的关系。
孕产期痔病好发的病理原因
孕妇的痔病,中医认为病因是“血养胞胎,热结大肠”。现代医学对孕产期多发痔病的机理,按以上提到的痔的发病机制,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释。
首先,妊娠期增大的子宫压迫,可以阻碍痔静脉丛的回流,那么肛垫血液动力调控就会发生障碍,这是导致痔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另外,子宫压迫,腹压增大,还可以引起盆底下降,神经牵拉导致括约肌功能异常,这也是痔发生的重要因素。
孕激素和松弛肽等激素作用使盆底与肛管支持组织松弛,可以加重肛垫下移。
另外,妇女自孕第6周起,外周循环血量开始增多,32―34周时达到高峰,增加量平均在1400毫升左右。据文献报道,妊娠期盆腔内动脉血流量增加25%。与此相应,盆腔静脉的血量亦随之增加,静脉压随之升高。由于盆腔血容量的增加,痔静脉回流受阻,同样会导致肛垫的血流动力调控障碍,动静脉吻合功能出现异常,形成痔。或使原有的痔,症状加重。,
因此,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大,不少人都会患痔病,原来轻度的也可能加重。
孕产妇痔病的危害
孕妇得了痔疮,因为怕影响胎儿,大多不愿用药或手术,饱受痛苦,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便血会增加孕妇心理负担,反复出血会引起贫血,还有些孕妇因为担心排便加重肛门疼痛不敢进食。这也大大影响了胎儿的发育。痔核在行走、咳嗽等腹压稍增时即能脱出,影响孕妇正常活动
不断加重的症状,如出血,疼痛,排便困难等同时也加大了孕妇的精神体力负担。而且会有35%以上的分娩因痔病而使处理变得复杂
临床症状
痔病常有便血、脱出、疼痛等症状,孕产期的痔病也同样具备。但产褥期妇女的痔与一般情况还是有所差别的。随着分娩的到来和结束,痔的症状会达到峰值。这时病情多以脱出水肿,并伴有粘膜的脱垂为主。
治疗分期
胚胎发育分三个阶段。即胚卵期(受精―第1周末)、胚胎期(第2―8周)及胎儿期(第9周―出生)。表上的时间标注只是个大约习惯说法。一般来讲,对妊娠3个月内的痔疮患者,都应尽量采取保守治疗,因为此期血中孕酮较低,会阴部的各种刺激均可反射性地引起子宫、阴道收缩,造成流产。另外在胚胎前两期,各种药物对胎儿易产生影响,造成畸形,故此期为绝对危险期。因此,对各类痔疮,均应尽量延期到3个月以后进行治疗。
妊娠4―7个月,胎盘可产生足够的孕酮,此期妊娠进入相对安全期,会阴部的一般性损伤刺激对子宫、阴道反映较轻,故对急性血栓性外痔、疼痛严重的肛裂以及1、2度内痔出血者,可行损伤性较轻的治疗,但对复杂且创伤性较大的手术,以及有习惯性流产及早产史者应禁忌,以防引起流产。
妊娠8―10个月,因胎儿增大,以及体内激素的变化,易发生炎性外痔、内痔脱出及出血。可选用安全的药物治疗,尽量不用硬化剂注射治疗,有条件的最好还是延迟到分娩时或婴儿断奶以后手术。
产褥期,为产后4周,随着分娩的到来和结束,由于产后腹内压力降低,静脉回流障碍解除,水肿的痔疮常可自行变小萎缩,不再需要手术治疗。但对于伴有血栓形成,以及肛裂疼痛的患者,在不影响泌乳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地治疗手段。
治疗方法
首先应重视基础治疗。--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怀孕期间应定时去医院复查,怀孕前做一个肛门的检查,多饮水、改变饮食结构多进膳食纤维,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腹泻,适当进行一些轻量活动,避免久站、久坐。温水坐浴,保持会阴部清洁等。这些措施对各类痔的治疗都是必要的。有研究表明对痔疮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改变生活方式和常做提肛运动,有助于减少痔疮复发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手术时间的选择
妊娠期必须手术治疗的痔病,一般是行保守治疗无效的重症或急性痔病,如急性绞窄性痔、嵌顿痔、急性脱出性痔、急性广泛性血栓性内痔及血栓性外痔。
手术时间原则上选择在妊娠期的20---32周。36周以后因肛门及会阴部组织脆弱,充血水肿,手术后伤口难以愈合,故不宜手术。
有人认为产后一个月内,术后伤口不易愈合,也不宜手术。 但也有专家主张分娩后可立即手术。个人认为,产后的手术也应谨慎,对以外痔水肿严重的痔疮,还是先行保守治疗为好。
注意事项:
妊娠期手术应十分谨慎:术前须取得病人、家属、和妇产科一生的同意,麻醉用局麻或骶麻,视病情需要在严格的胎心检测下采取创伤小痛苦轻的术式。以消除症状为主。术中、术后万一有腹痛、阴道出血或子宫收缩加强的表现,应立即请妇产科会诊处理。肛前外痔或右前内痔合并肛裂,女性在产后由于肛门前部会阴肌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变薄,术后局部伤口愈合均较缓慢,即使愈合后,在一段时间内仍可出现肛门的不适。特别是在选择内括约肌切断治疗肛裂时,如在此处借用切口,容易造成肛门功能异常。
在妊娠期痔病伴有其他肛门病或伴有泌尿系感染和生殖器官炎症,不宜轻易地采取手术治疗,以免术后加重原发病症状,延长肛门伤口愈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