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类型
俗称
病 因
致病机理
导致主症
预防措施
一般治疗方法
《强力祛瘀通血方》
在各环节中的治疗作用
1
动脉硬化斑块形成
血管壁长
肉疙瘩
1、“三高”起促进作用,2、自然老化
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流受阻;管壁僵硬,加重血压升高。
心脑肾下肢等器官供血障碍
防、治“三高”,禁烟限酒,适当运动,按时作息,注意饮食平衡。
急诊血管内植入支架或“搭桥”。中、西药结合溶解、缩小、消除斑块已初见效果。应为基本目标
促进血管软化,斑块稳定、缩小、甚至消失,服药一年初显疗效,二年大见成效。
2
斑块破裂脱落
“肉疙瘩”
脱落
脂质多、斑块厚、包膜薄,受血流冲击、管壁挤压,易破裂。
软斑块或复合斑块帽破裂,脱落的帽盖和流出的坏死脂质共同堵塞血管,是引起急性脑梗、心梗、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其突发性、偶发性强。
引起急性器官缺血:如脑梗、心梗、下肢坏死
1、分辩斑块类型,(稳定斑块、易损斑块)以便做出对策;
2、软斑块引起的重度狭窄尽可能植入支架,以防破裂。
紧急血管造影状态下掏出斑块碎片,但难度大,成功率低。
药物稳定斑块
1、西药:他汀类,缺点:对肝脏副作用限制了剂量和疗程而影响疗效;
2、中药:降血脂稳斑块。
能有效稳定斑块,配合他汀类西药疗效更好,用药时间在6~9个月显效,9~12个月效果明显。
3
血栓形成
血块
管壁粗糙、感染、毒素等诱发血小板聚集;起动“血凝”系统。
固态的血块堵塞血管。(纤维蛋白网罗大量聚集的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
附着于斑块表面或心内膜,引起心脑等器官慢性缺血。
1、抗凝药:阻止纤维蛋白形成。肝素、华法林、双香豆素;
2、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氢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各种活血化瘀中药,成药。
1、西药:尿激酶系列(从血栓形成起算,超过3~4.5小时溶栓作用减弱);
2、中药:普通活血化瘀草药、成药疗效一般。
能有效溶解血栓,且不受血栓形成的时间限制。(中小血栓三至六个月基本消失,较大血栓需九至十二个月方全部溶化)。
4
陈旧性血栓脱落栓塞
血块脱落
房颤心内膜炎形成附壁血栓,斑块表面血栓,深静脉栓形成。
血栓脱落后堵塞小血管,如心脏血栓堵住脑、下肢动脉,深静脉血栓堵住肺动脉。颈动脉血栓堵塞脑动脉,心脑自身血栓堵塞较小血管。
引起急性梗塞:脑梗、心梗。下肢动脉栓塞、肺梗塞等。
1、消除房颤病因,
2、避免血栓形成,
3、股静脉预置滤网。
1、急诊溶栓(疗效差),
2、手术掏出血栓(疗效不确切)。
对堵在脑血管内血栓和原发于心内膜、下肢血栓均有效,但对下肢动脉血栓因需时长,患者难于等待。故疗效较差。
5
血液粘稠
血液变厚
水份减少,血脂增多,血凝亢进。
尤以斑块表面毛糙,易激活凝血系统,导致纤维蛋白增多,血液难流动,易堵塞。
引起或加重器官供血障碍
1、西药:肝素、华法林、双香豆素;
2、中药:各种活血化瘀中药,中成药。
1、西药:尿激酶;
2、中药:各种活血化瘀中药,中成药。
能有效降解纤维蛋白,改善血流状态。1~2周显效,临床症状开始缓解,1月左右血流变值恢复正常。
6
血管痉挛
血管抽筋
寒冷,情绪波动(兴奋、忧伤等)诱发
血管收缩,管腔变小,血流受阻。
诱发:心绞痛、头痛等。
单硝酸异山梨酯,硝苯地平,异博定。
硝酸甘油片,亚硝酸异戊酯,速效救心丸。
对血管痉挛无效。但可降低血管对诱因的敏感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