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血管软化,软化血管,脑缺血,腔梗,缺血性中风,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固缩肾,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动脉硬化,血管闭塞,阿斯匹林,尿激酶,华法林,西洛他唑,血小板聚集,血栓溶解,溶栓,冠心病,心肌萎缩,间歇性跛行,动脉硬化斑块,踝臂指数 ,血管造影。
血管软化血管问题原则讲是应该可能的。其理论基础有二:从哲学角度讲:任何矛盾着的双方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必须具备一定条件;从基础医学角度讲:无论是理论还是动物实验或临床都有大量论述和具体事实证明硬化了的血管是可以软化的。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血管软化问题却是一个世界难题。
于是,软化血管成了当前心脑血管病方面的热门话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高”的最终危害是血管硬化(病理性),正常人老了,血管也要硬化(生理性)。而脑缺血(慢性头昏、腔梗、缺血性中风),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肾缺血(高血压性固缩肾、糖尿病肾病),四肢缺血(间歇性跛行、糖尿病足、足趾干性坏死)等都是动脉硬化,血管闭塞之故。对此,一般的西药(如阿斯匹林、尿激酶、华法林、西洛他唑等)都只能是防止血小板聚集或使在2~4小时内已形成的血栓溶解(溶栓作用),但对硬化的血管壁无效;同样所有降压药也仅是作用于未硬化的血管,使其扩张而致血压下降;多数活血化瘀的单味中药和复方中成药(如活血通脉片、脉络宁胶囊、心脑血脉康、 通心络胶囊、血塞通片、通脉灵胶囊、心脉通片、复方丹参片等等),也都仅能使部分已凝固的血液或形成的血栓软化,而不能使血管软化。因为许多慢性头昏者已经CT等证明是脑缺血引起,用氟桂利嗪、活血通脉片等中、西药物,也只能在服药后有一定的缓解,但一停药,时间不久症状又复发,同样心绞痛严重了仍要装支架,下肢间歇性跛行药物疗效不佳,对于足趾干性坏死更是无效,一般都是动员病人装支架或截肢。这说明目前使用的多数中、西药物对于动脉硬化造成的器官、组织缺血治疗效果是有限的,软化血管的作用更是甚微。
假如使用一种药物或一个复方,可以使受治者达到以下效果,即应认为,该药或复方具有软化血管的功能。
1、该药或复方能明显改善病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冠心病(心梗、心绞痛、缺血性心肌萎缩)、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间歇性跛行、足趾坏死等症状,且停药后相当长时间(至少三个月以上)保持疗效;
2、该药或复方能使高血压患者,在服降压药不变的情况下,血压较前有明显(10~20 mmHg)的下降(尤其是收缩压),且停药后也能保持相当长时间疗效;
3、辅助检查得到验证:心肌缺血者: T波低平、倒置,开始向正常波型靠近;肾功能不全者:肌酐、尿素氮明显下降、并近趋于正常、下肢缺血者:B超:示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有缩小或消失的影像证据;血管造影能显示狭窄的比例缩小,血液流通得到改善。
4、踝/臂指数上升/接近正常(即下肢动脉血压上升)。
使用这种药物或复方治疗因动脉硬化引起的脑缺血性血管病、冠心病(心梗、心绞痛、缺血性心肌萎缩)、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间歇性跛行、足趾坏死等应该有明显而持久的效果。
我正努力做这方面的探索,并似在一些病例中看到了一点曙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