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而眼球的发育与身体是同步进行的,眼球的发育也是屈光呈现近视化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想对青少年近视进行很好的预防,就有必要先了解眼球的发育。
(1)眼球的发育过程与身体的发育是同步的。出生时,眼睛较小,呈略扁的椭圆形球体,它的前后径仅有17mm左右。伴随出生到3岁的身体快速发育,眼球也迅速增大到22mm直径的近正圆形球体;此后到13岁,眼睛并不随身体同步生长了,它在10年间只长1mm,也就是说13岁的眼球直径约23mm,眼球发育已成熟,眼球至此发育基本停止不再增大了。眼轴每增长1mm,相当于增加-3.0D近视度。当然,眼睛并非如此简单的器官,要达到自动对焦的照相机功能,还有透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在眼睛起透镜作用的主要有两个组织,一个是角膜,即黑眼仁表面的透明膜,呈凸状;另一个是晶状体,呈双凸状,称为照相机的“镜头”。这两组透镜在眼球的发育过程中,相应地改变着自己的凸透程度,以确保眼睛接受的光线聚焦在眼睛的底片――视网膜形成清晰的图像。眼轴变长,角膜表面变平坦、晶状体拉成扁平状,使焦点后移,清晰聚焦到视网膜,形成1.0视力。
(3)眼球的眼轴与角膜曲率、晶状体的曲率在眼球发育过程中相互默契配合,调整眼底成像的清晰度,它们是完全自动的、精准的!但也是有限度的,一般角膜和晶状体通过改变凸度,能够“中和或代偿” 约-3.0D的眼轴增长形成的近视度,医学称为“屈光匹配或屈光补偿”。
目前所有关于眼睛的检查仅仅是简单的中心远视力。由于眼睛的代偿和中和能力,在-3.0D以下的近视儿童中,学校常规的体检时的视力常常是正常的1.0,家长以为视力正常就意味着眼睛不近视!也就是说,要掌握孩子的眼睛是否属于正常,一定要检查眼轴、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等参数,医学称为“屈光因子”。
这就是人们常抱怨,“初一检查视力还正常,怎么一学期就长出一两百度近视!”这也是家长、眼镜店、全科医生较少关注,也没有及时发现的问题关键所在!
当孩子开始读书学习的时候,家长就要求他们使用正确的姿势,使用眼与书面的距离保持在25厘米以上,并养成好习惯。读书写字用的桌子不能太高。使眼与桌面的垂直距离不小于27厘米(眼与书面的距离决定近视程度的大小,连续阅读的时间决定近视发展的速度),最好控制在27―33厘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