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女士今年49岁,几年前发现右侧大脑一根主动脉有轻度狭窄,医生叮嘱长期服药,并建议定期复查,但曹女士并未遵医嘱复查。6月底的一个傍晚,曹女士上厕所时左侧肢体突然失去知觉,讲话也含糊不清。1个多小时后,曹女士被送到医院急诊室,经CT血管造影,证实是中风,并确定病因是那根原本轻度狭窄的脑动脉完全堵塞。
按照诊疗流程,静脉溶栓治疗是首选方案。但曹女士一周内有过妇科手术史,静脉溶栓会增加手术切口的出血风险,属治疗禁忌。专家决定采用动脉取栓治疗,即用微创介入方法将导管和支架送至堵塞的血管,直接将血栓取出。
手术时,该院神经内科及卒中中心介入团队,将取栓装置输送到曹女士病变血管狭窄的部位,随即进行取栓治疗,顺利取出长约3毫米的血栓。然而,取栓后造影发现,新生血栓再次形成,造成血管闭塞,远端血流中断。介入团队紧接着对曹女士颅内病变血管进行第二次取栓,新生血栓连同血管内斑块一并被成功取出。
专家没想到的是,之后的造影复查显示,血管再次闭塞。根据以往手术经验,若继续反复机械取栓会造成血管明显损伤,不能有效疏通堵塞的血管,左侧肢体将永久瘫痪。若缺血造成脑组织坏死范围进一步扩大,曹女士将出现重度昏迷甚至死亡。
介入团队经短暂讨论后,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即经导管动脉内注射新型抗血小板药物,达到清除血栓使血管再通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
征得家属同意后,专家将导管第三次输送到血管病变部位,通过导管缓慢地向病变部位注射新型强化抗血小板药物。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药物逐步渗入,堵塞的血栓开始溶解,原本闭塞的血管逐渐被疏通。为确保疗效,专家又静脉追加了针剂维持治疗效果。复查造影显示,堵塞的血管终于被完全再通,右侧大脑供血逐渐恢复正常。整台手术持续了4个小时。
次日凌晨,麻醉完全苏醒后,曹女士原本不能动的左腿已能抬起来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