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3年,Seldinger等采用了经皮穿刺、通过导丝引导插入置管的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动脉造影,这种置管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就是Seldinger技术。1961年,肝病医生Stanley Shaldon采用Seldinger技术将两根单腔置管分别插入股动脉和股静脉建立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后将置管拔除。这是中心静脉置管首次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此种单根单腔置管后来统称为Shaldon置管。1963年,Shaldon等尝试留置股动脉和股静脉置管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即血液透析后不拔除置管),通过滴注肝素来防止血栓形成,但这种措施并发症很多,无法较长时间保留置管。1964年,Tomoseck等对股动静脉置管进行了改良,在同侧股静脉插入两根单腔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大大减少了出血等并发症,留置时间明显延长。由于置管留置引起的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Shaldon等主张将股静脉置管只作为临时性血管通路使用。
在1963年Uldall利用Seldinger技术完成锁骨下静脉置管,所以锁骨下静脉置管也称为Uldall置管,但当时锁骨下静脉置管并不用于血液透析。直到1969年Erben等首次利用Uldall置管进行了血液透析。锁骨下静脉置管技术上有一定难度,而且并发症也相对较多。比较而言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更简单安全,且成功率高。目前,颈内静脉已成为血液透析首选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Schwab等利用带涤纶套的硅胶透析置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尽管带Cuff的中心静脉置管使用寿命较临时置管明显延长,但其平均使用寿命仍然仅有18~24个月,难以长期使用,因此,我们称之为半永久性血管通路(semi-permanent vascular access)。对于预期内瘘成熟时间较长的患者,可以用这种置管作为过渡;对于那些必需血液透析而无法建立内瘘的患者,只能试图尽可能延长这种置管的使用寿命,以期能代替动静脉内瘘。但带Cuff的中心静脉透析置管的感染率、血栓形成率、功能不良(血流量不足)发生率、深静脉狭窄率以及重复循环率都比内瘘高,不推荐作为长期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