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静脉疾病之一,文献报道的尸检发现率为35%~52%,经静脉造影证实有症状的DVT发病率为1.6%[1]。近年来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于DVT的治疗,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方案,以溶栓和抗凝治疗为主要方法。笔者自2006年3月~2008年12月,采用活血破瘀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90例病例均来自我们两家医院的血管外科病房。全部病例均符合本文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并按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中,男20例,女26例,年龄21~86岁,平均54.3岁,起病至入院时间1天~14天,平均4.3天;对照组44例中,男20例,女24例,年龄24岁~82岁,平均53.6岁,起病至入院时间1天~13天,平均3.9天。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分述如下。
1.2.1 DVT诊断标准:(1)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腓肠肌压痛、较对侧肢体粗肿、皮温升高、肌张力升高;(2)经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声像图特征是静脉管腔内出现实性回声,探头加压血管腔不能被压瘪,彩色多普勒显示病变处缺乏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消失,脉冲多普勒显示频谱异常,即不随呼吸变化;(3)深静脉造影提示下肢深静脉有充盈缺损。
1.2.2 中医辨证标准:按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证属湿热下注型和血瘀湿重型者。湿热下注型症为患肢明显肿胀,胀痛,压痛明显,皮色暗红而热,浅静脉扩张,按之 陷,伴发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血瘀湿重型症为患肢肿胀疼痛较重,皮色暗红,浅静脉扩张,活动后症状加重,舌质暗红,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沉细或沉涩。
1.2.3 纳入和排除病例标准:凡符合本文西医诊断标准,又符合上述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者,且发病时间在1~14天内者,纳入试验病例。排除病例标准:(1)2周内有活动性出血、做过大手术或较重外伤史;(2)2月内有消化道溃疡病发作史;(3)有出血性疾病;(4)严重肝、肾功能障碍;(5)妊娠;(6)未控制的高血压,血压>180/110mmHg;(7)不愿意合作者(指不愿意服用中药者)。
1.2.4观察指标:(1)每日测定患肢周径(以髌骨正中为中心,膝上20cm及膝下15cm的周径);(2)胀痛缓解情况(完全缓解、久立后胀痛及站立即有胀痛);(3)治疗10天后静脉造影或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患肢深静脉再通情况;(4)测定纤维蛋白原(Fig)、凝血酶原时间(PT),1次/3天。
1.2.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视为差异有显著性。
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上肢浅静脉点滴,qd×14天,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50万U患肢足部浅静脉微泵静注8ml/h,qd×14天,速碧林(低分子肝素)0.4ml,q12h,皮下注射×4天,第三天开始口服华法令2.5mg,qd。治疗组另给予活血破瘀汤(以抵当汤、四妙勇安汤为主加减):大黄、桃仁各10g,水蛭、虻虫、甘草各6g,金银花、当归、川芎各20g。每日一剂,全方水煎两次,药汁混匀约为400ml,每日两次分服。四周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治疗后病人患肢疼痛缓解情况、消肿程度及静脉造影或超声多普勒血流检查结果评定疗效。痊愈:肢体无疼痛,肿胀完全消退,血栓全部溶解;显效:肿胀明显消退,患侧肢体周径与对侧肢体相差小于2cm,但久立后患肢仍有胀痛,血栓部分溶解;效差:治疗前后患肢小腿周径缩小小于2cm,但肢体胀痛有一定程度减轻,下肢深静脉无血流再通,依靠侧支循环。
3.2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分别为,痊愈21例和15例,显效22例和20例,效差3例和9例,总有效率93.5%和79.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3.3 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变化结果比较:表1示,两组治疗前后膝上、膝下肢体周径差值变化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10天时膝上周径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膝下周径均值比较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3.4 两组治疗前后PT、Fig比较:表2示,两组治疗后PT均有明显的延长(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ig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处理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两种,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尤其是血栓形成较长时间后,血栓组织与血管壁粘连,增加了血栓取出的难度,成功率较低。一般而言,血栓组织与血管壁粘连的时间主要在一周左右[2],超过该时间,手术的失败率较高[3]。Plate[4]报道,经过5年的随访,手术治疗的患者与药物治疗的患者,其无症状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而且,手术取栓毕竟创伤较大,又增加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几率,在目前的医疗现实下,我们认为药物治疗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方法。本研究针对本病在传统的抗凝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破瘀中药进行协同治疗,取行了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优势。
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学的“脉痹”、“瘀血流注”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由久坐久卧伤气所致,“气为血帅”,气伤则血行不畅,以至瘀血阻于脉中;或因饮食不节,素食膏梁厚味,湿热内生,流注入血脉,湿热与瘀血互结,阻于脉道所致。唐代孙思邈在《千金备急要方》中认为“气血瘀则痛,脉道阻塞则肿,久瘀而生热”。至清代唐容川在《血论证》中描述更为详细,“瘀血流注,四肢疼痛肿胀,宜化去瘀血,消利肿胀”,“有瘀血肿痛者,宜消瘀血”,“瘀血消散,则痛肿自除”。
活血破瘀法以《伤寒论》抵当汤方的基础上,配以《试方新编》四妙勇安汤方而成。方中大黄有下瘀血作用,而水蛭、虻虫、桃仁均有活血破血作用,再辅以金银花清热泻火镇痛,当归、川芎补血调经、更协桃仁镇痛润肠,从而达到清热利湿、泻瘀通腑、消肿解毒之功效。笔者在实际临床实践中,根据病情注重随症加减,热盛、炎症明显时重用金银花;湿重则加用泽泻;肢体肿胀重时水蛭加量或加用三棱;年老气虚体弱者加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升提。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西医严谨的抗凝溶栓处理的基础上辅以中草药活血破瘀疗法,能明显地提高疗效,而且未增加抗凝溶栓治疗的出血等副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