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年女性在电子邮件写到:“我都快把自己逼疯了。我每天所做的事就是焦虑。比如有人感冒了,我就会害怕自己也传染上;要是听说某个名人得了癌症,我又开始担心;但我不敢去医院检查,害怕查出来很多病。我还担心老板会解雇我。我不想变得歇斯底里,也不想觉得自己很脆弱,我内心充满恐惧。我只想能安全一点儿。世界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而充满威胁的地方,我一点儿也不适合这个地方。”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且难以应付的时候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焦虑情绪虽然感觉不舒服,但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个体更好地面对威胁和刺激。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焦虑是动物“战斗-逃跑”反应的体现。焦虑具有信号功能,向个体发出存在威胁的信号,促使人们采取有效措施。焦虑时躯体也会出现一些改变,一些器官系统处于兴奋状态,心跳加快、呼吸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警觉性升高、肌肉紧张,全身都为战斗或逃跑做好准备。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度的焦虑有利于人们积极应对外部事件或规避可能存在的风险。但是焦虑程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又会给身体带来许多负面后果。在职业及生活中,躯体本身并不能区分老板和老虎,也无法区分危险是真实的还是假想的。而面对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很多时候又无法逃避,因此在持续焦虑的作用下,可以出现一些躯体表现,也可以出现心理表现,包括口干舌燥、头昏头痛、疲倦失眠、腹泻便秘等。
区分正常的焦虑和破坏性的焦虑很重要。正常的焦虑是对周围环境的恰当反应,没有夸大,持续时间也有限。在面对生活中一些常见事件如亲人患病、即将失业、考试、面试等都会出现焦虑情绪,但这些焦虑情绪通常会随着事件的过去,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破坏性焦虑则与此不同,是由与环境不相符合的不安全感引起。通常有破坏性焦虑的人会夸大,焦虑症状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有一种焦虑被称为状态焦虑,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情境下产生,是个体对环境的应激反应,往往伴随内心冲突难以解决或涉及自我评价的情境中产生。一般为短暂性,焦虑症状随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另一种焦虑被称为特质性焦虑,这些人从幼年即显示出焦虑倾向,可持续终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有特质焦虑的人倾向对外部刺激过于敏感,常常体验到外部环境的威胁,哪怕有些时候是中性的刺激。
引起焦虑的因素还包括多种药物,如减轻体重的药物、鼻喷雾剂、激素类药物以及咖啡、毒品等。一些躯体疾病如甲状腺、肾上腺、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低血糖等都会引起焦虑反应。如果生活如常,没有什么造成焦虑的压力和相关外部原因,此时做一个体检是必要的。
焦虑的处理包括认知的、行为的、以及生理的方法。多种放松技术都会有帮助,例如太极拳、瑜伽、冥想、按摩、音乐治疗、体育锻炼、生物反馈、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如果焦虑或者恐慌以及对工作、社交和休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那么使用药物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坦度洛酮、情绪稳定剂等。不要只是自己作出判断,要咨询专业人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