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又称为桥本甲状腺炎,是沿海地区的儿童甲状腺肿大常见原因之一,也是儿童和青少年获得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的最常见原因,其发病率日趋增高。现将本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诊治的33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33例患儿中男5例,女28例,女性占85% ;年龄6~14岁,平均9.6岁;病程2个月至3年,平均8.9个月。9例(27%)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表现,主要为怕热、多汗、多食、胸闷心悸、脾气躁等,12例(36%)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表现,主要为怕冷、乏力、食欲减退、便秘、肥胖等,另12例(36%)无任何自觉症状。全部病例均有进行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其中I度肿大11例,Ⅱ度肿大16例,Ⅲ度肿大6例,甲状腺质地柔软,无结节。33例血清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均阳性(49% ~80% ,正常<30%),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均阳性(42%~67% ,正常<15%)。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0.12~5.6 ng/ml(正常0.6~1.8ng/m1),其中增高9例,降低12例。血清总甲状腺素(T4)3.1~20.3~tg/dl(正常5.3~l1.5~tg/d1),其中增高9例,降低12例。促甲状腺素(TSH)0、03~100 mU/L(正常0.34~5.6 mU/L),其中升高12例,降低9例。甲状腺B超检查均显示甲状腺体积增大,其中2例有回声结构不均匀,呈现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回声区。
1.2 治疗与随访
9例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儿给予他巴唑片口服;12例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给予甲状腺素片口服。药物剂量根据临床症状和甲状腺功能情况调整。无症状者未给药物治疗,定期随访复查甲状腺功能。23例患儿定期门诊随访,随访时间0.5~5年,主要观察甲状腺功能及甲状腺大小。其中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者随访,结果4例甲状腺功能转为正常,2例已停药1年以上症状无复发甲状腺功能均正常,3例转为甲低;初诊时表现甲状腺功能正常者随访8例,其中3例转为甲低;共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18例,随访14例,其中7例已停药0.5~3年未出现异常。所有患儿甲状腺肿大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恢复正常15例。TG.Ab和TM―Ab降至正常13例,其余仍波动于正常范围以上。
2、讨论
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由于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所致,T辅助细胞与B淋巴细胞互相作用,针对甲状腺成分产生抗体(TG.Ab和TM.Ab),继而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导致甲状腺细胞的破坏。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以7~11岁及青春期女性多见。该病起病缓慢,血清TG.Ab和TM―Ab呈强阳性是其重要特点。本组33例患儿以女性为主,平均年龄9.6岁,均有甲状腺肿大及TG.Ab和TM.Ab阳性,符合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诊断标准。本病患儿典型者肿大的甲状腺质地如硬橡皮,表面呈颗粒状和分叶状,而本文资料患儿肿大的甲状腺质地柔软可能与病程短、纤维组织形成较少有关。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可表现为甲亢或甲低,也可仅有甲状腺肿大,常误诊为单纯性甲状腺肿,故对有甲状腺肿大的患儿无论有否症状,均应查TG.AB、TM―AB以利早期诊断,有条件时可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无特殊治疗,目前治疗目的是维持患儿的正常甲状腺功能,故治疗方案根据甲状腺功能而定,表现为甲低者或甲状腺功能正常而甲状腺明显肿大者可用甲状腺素治疗,甲亢者可短期给小剂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随着病程延长,甲状腺功能会逐渐改善或恢复正常,因此随访非常必要,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