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华法林抗凝治疗质量
华法林作为最古老的口服抗凝药物是需要长期抗凝治疗患者的最常用药物,包括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VTE)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栓塞的预防、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和心腔内血栓形成等。华法林在上述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目前全球有数百万患者在使用华法林。尽管,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陆续上市,并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和非瓣膜病房颤获得适应证。但是,华法林仍然不可替代,例如在瓣膜病患者的抗栓治疗等。华法林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良好的控制和监测有关,而POCT 辅助的抗凝治疗可以大大提高INR 的控制并减少出血并发症。因此,临床医生仍然需要学会用好华法林。
一、华法林的药理作用机制
凝血因子Ⅱ、Ⅶ、Ⅸ、Ⅹ需经过γ -羧化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而这一过程需要维生素K 参与。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衍生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 及其2,3 -环氧化物(维生素K 环氧化物)的相互转化而发挥抗凝作用。羧基化能够促进凝血因子结合到磷脂表面,进而加速血液凝固。此外,华法林还因可抑制抗凝蛋白调节素C 和S 的羧化作用而具促凝血作用。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能被维生素K1 拮抗。香豆素类药物还可以干扰在骨组织中合成的谷氨酸残基的羧化作用,可能导致孕期服用华法林的胎儿骨质异常。
二、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及药代学
华法林是两种不同活性的消旋异构体R 和S 型异构体的混合物。华法林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口服90 分钟后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36 ~ 42小时,在血液循环中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是白蛋白),在肝脏中两种异构体通过不同途径代谢。华法林的量效关系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影响。
1、遗传因素
达到同一INR 水平,白种人和中国人对华法林的耐受剂量明显不同,主要遗传因素包括:
(1)华法林相关的药物基因多态性。国内外均有大量研究发现编码细胞色素P450 2C9 和VKORC1 某些位点的多态性可导致对华法林的需求量减少,还可能与副作用增加有关。
(2)华法林的先天性抵抗,先天性华法林抵抗的病人需要高出平均5 ~ 20 倍的剂量才能达到抗凝疗效,可能与华法林对肝脏受体的亲和力改变有关。(3)凝血因子的基因突变。
2、环境因素
药物、饮食、各种疾病状态均可改变华法林的药物动力学。因此,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在加用或停用任何药物包括中药时应加强监测INR。S- 华法林异构体比R- 华法林异构体的抗凝效率高5 倍,因此干扰S- 华法林异构体代谢的因素更为重要。保泰松、磺吡酮、甲硝唑及磺胺甲氧嘧啶抑制S- 华法林异构体代谢,均可明显增强华法林对PT的作用。而西咪替丁和奥美拉唑抑制R- 华法林异构体的清除,仅轻度增强华法林对PT 的作用。胺碘酮是R 和S 两种华法林异构体代谢清除的强抑制剂,可以增强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增强肝脏对华法林清除的药物如巴比妥、利福平、卡马西平可抑制其抗凝作用。长期饮酒可增加华法林清除,但是饮用大量葡萄酒却几乎对患者的PT 不产生影响。饮食中摄入的维生素K是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应建议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维生素K摄入,发生明显变化时应该加强监测。
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避免与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同时服用,包括环氧合酶-2 选择性非甾体抗炎类药物和某些抗生素。避免与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服用,除非获益大于出血危险,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或近期置入支架的患者。
可以影响华法林作用的疾病包括:长期腹泻或呕吐、乏氧状态、化疗、发热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最重要的是肝功能异常,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华法林的剂量需求也会降低。
三、华法林的剂量和监测
华法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其抗凝效应密切相关,而剂量- 效应关系在不同个体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密切监测防止过量或剂量不足。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反映凝血酶原、因子VII、因子X 的抑制程度。在华法林治疗最初几天内,PT 主要反映半衰期为6 小时的凝血因子VII 的减少。随后,PT 主要反映凝血因子X 和因子II 的减少。华法林抗凝强度的评价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 是不同实验室测定的PT 经过ISI 校正后计算得到的。因此,不同实验室测定的INR 可以比较。
1、抗凝强度
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INR2.0 ~ 3.0,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不建议低强度INR<2.0 的抗凝治疗。在VTE 和心房颤动患者进行的低强度抗凝与标准强度抗凝比较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很少。大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INR<2.0 时房颤并发卒中的危险明显增加。本文中除特殊说明,华法林的强度均为INR 目标范围2.0 ~ 3.0。
2、初始剂量
随华法林剂量不同大约口服2 ~ 7 天后出现抗凝作用。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治疗指南第9 版(ACCP9)建,对于较为健康的门诊患者,华法林初始剂量10mg,两天后根据INR 调整剂量,主要来源于VTE 的治疗研究。与西方人比较,亚洲人华法林肝脏代谢酶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的平均华法林剂量低于西方人。中国人心房颤动的抗栓研究中华法林的维持剂量大约在3mg。
为了减少过度抗凝的情况,通常不建议给予负荷剂量。治疗不紧急(如慢性心房颤动)而在门诊用药时,由于院外监测不方便,为保证安全性,也不建议给负荷剂量。
建议中国人的初始剂量为1 ~ 3mg(国内华法林主要的剂型为2.5mg 和3mg),可在2 ~ 4 周达到目标范围。
某些患者如老年、肝功能受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出血高风险患者,初始剂量可适当降低。
如果需要快速抗凝,例如VTE 急性期治疗,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应用5 天以上,即在给予肝素的第一天或第二天即给予华法林,并调整剂量,当INR 达到目标范围并持续2 天以上时,停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国内外已经将测定华法林剂量有关的基因突变商品化,主要是P450 2C9 和VKORC1。美国FDA 也于2008 年对华法林的说明书进行了更新,建议可通过基因多态性检测来帮助进行初始剂量的选择。基因多态性只能解释30% ~ 60%的华法林个体差异,还需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表面积、肝肾功能和合并用药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剂量。目前,国外指南还不推荐对所有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常规进行基因检测来决定剂量。如有条件,基因型测定将有助于华法利剂量的调整。
3、剂量调整
治疗过程中剂量调整应谨慎,频繁调整剂量会使INR 波动。
如果INR 连续测得结果位于目标范围之外再开始调整剂量,一次升高或降低可以不急于改变剂量而寻找原因。
华法林剂量调整幅度较小时,可以采用计算每周剂量,比调整每日剂量更为精确。
INR 如超过目标范围, 可升高或降低原剂量的5% ~ 20%,调整剂量后注意加强监测。
如INR 一直稳定,偶尔波动且幅度不超过INR 目标范围上下0.5,可不必调整剂量,酌情复查INR,可数天或1 ~ 2 周。
4、监测频率
治疗监测的频率应该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医疗条件。
住院患者口服华法林2 ~ 3 天后开始每日或隔日监测INR,直到INR 达到治疗目标并维持至少两天。此后,根据INR 结果的稳定性数天支1 周监测1 次,根据情况可延长,出院后可每4 周监测1 次。
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一次,当INR 稳定后,可以每4 周监测一次。如果需调整剂量,应重复前面所述的监测频率直到剂量再次稳定。
由于老年患者华法林清除减少,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用药较多,应加强监测。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INR 的监测频率受患者依从性、合并疾病、合并用药药物、饮食调整等因素影响。服用华法林INR 稳定的患者最长可以3 个月监测一次INR。
5、INR 异常和/ 或出血时的处理
INR 升高超过治疗范围,根据升高程度及患者出血危险采取不同的方法。服用华法林出现轻微出血而INR 在目标范围内时,不必立即停药或减量,应寻找原因并加强监测。患者若出现与华法林相关的严重出血,首先应该立即停药,输凝血酶原复合物迅速逆转抗凝,还需要静脉注射维生素K1 5 ~ 10mg。
当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但同时又需要抗凝治疗来预防栓塞(如机械性心脏瓣膜或有心房颤动及其它危险因素的患者)时,长期治疗非常困难。可以考虑以下两种方法:
(1)找出并治疗出血的原因;
(2)是否可以降低抗凝强度。如果能够找到可逆性的出血原因,可采取多种方法来治疗导致出血的病因(如积极的抗溃疡治疗),或者在合适的患者改用抗血小板药物。
6、不良反应
6.1 出血
抗凝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性并发症风险,因此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评估,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华法林导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因不同治疗人群而不同。例如,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前瞻性临床研究中,华法林目标为INR 2.0 ~ 3.0 时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每年1.40% 至3.40%,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为0.4% ~ 0.8%。出血可以表现为轻微出血和严重出血,轻微出血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瘀斑、月经过多等;严重出血可表现为肉眼血尿、消化道出血,最严重的可发生颅内出血。ATRIA 注册研究中,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颅内出血的年发生率为0.58%,未抗凝治疗的患者为0.32%。
服用华法林患者的出血风险与抗凝强度有关,还与患者是否为初始用药还是长期抗凝和是否监测凝血有关。此外,与患者相关的最重要的出血危险因素为出血病史、年龄、肿瘤、肝脏和肾脏功能不全、卒中、酗酒、合并用药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有多种评估方法应用于临床,其中HAS-BLED 评分系统被推荐用于房颤患者。评分为0~2 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评分≥ 3 分时提示患者出血风险增高。
值得注意的是,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获益可能更大。因此,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适应证仍应进行抗凝药物治疗,而不应将出血危险因素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筛查并纠正增加出血风险的可逆性因素,并需加强监测。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该定期综合评估血栓栓塞的风险和出血风险。
6.2 非出血不良反应
除了出血外,华法林还有罕见的不良反应:急性血栓形成,包括皮肤坏死和肢体坏疽。通常在用药的第3 ~ 8天出现,可能与蛋白c 和蛋白S 缺乏有关。此外华法林还能干扰骨蛋白的合成,导致骨质疏松和血管钙化。
四、抗凝治疗的管理
虽然华法林有很多局限性,剂量调整和监测都比较繁琐,但通过专业门诊对病人随访和教育并进行系统化管理能够明显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和用药的安全性。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建立专业门诊,加强对长期服用抗凝治疗患者的抗凝管理。按要求监测INR 是保障患者安全有效抗凝治疗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患者的INR 检测主要在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因流程较为复杂、等候时间较长、需使用静脉血标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我国已开始引进INR 即时检测技术(point-of-care test, POCT),只需一滴指血,可即时报告检测结果,大大简化了抗凝治疗的检测流程,为INR 的门诊、急诊快速检测以及患者家庭监测提供了便利。临床研究显示,与每月进行一次中心实验室的检测相比,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应用POCT 进行家庭自我监测至少同样安全、有效。应该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管理,将患者教育、系统INR 监测、随访和与患者良好的沟通融合起来。
五、POCT 监测的意义
检验转周期(中心实验室检测从采血到得到实验结果的时间,turnaround time, TAT)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于TAT,有人做过专门研究,TAT 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段时间,实际上分析中的时间最少,大量时间消耗在分析前和分析后,同时样品在离开患者现场后的传送中发生差错的机会也逐渐增加,所以如果单靠分析技术的加速而流程不变,仍难以达到短时间反馈的目的。欲满足短时间反馈的要求,不仅需要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同时要减少样品的转送流程,缩短报告时间。
POCT 是应用便携式设备在数分钟内得到检验结果的一种检验方式,以缩短TAT 为根本和核心,目前已广泛用于医院、社区、家庭保健网络、急救系统等领域,以其实验技术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结果报告及时化的新检验模式受到社会的青睐。检验专业者认为:“在未来的5 ~ 10年内,POCT 应该达到实验室检查的70% ~ 80% 以上,基本改变了目前检验医学的格局,当然中心实验室应该同时存在,主要进行一些复杂的试验。”POCT 是一种快速的检验方式,可以满足人们在时间上的要求,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以往,PT/INR 的检测主要在医院的中心实验室进行,虽然中心实验室可保证检测质量的可靠性,但检验前血标本运送时间长,很大程度上影响了INR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为等待结果时间长,医生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处理,被动造成治疗的延误;同时因为需要患者反复到医院就诊和反复抽取静脉血,患者对此也深感不便。POCT 血凝仪,只需患者一滴指血,即刻报告结果,极大缩短TAT 时间。易于操作,使用方便、快捷,结果准确,是对中心实验室血凝监测方法的有利补充,尤其适用于ICU、急诊室、手术室和门诊患者。
与WHO 推荐的INR 检测方法和中心生化仪检测方法比较,POCT 血凝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长期应用的可靠性已得到多个临床研究的证实。尽管欧美国家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POCT 血凝仪用于抗凝治疗及患者自我管理的有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在我国相关的临床数据还需要进一步积累。针对我国目前的抗凝治疗现状,建议如下:
(1) 建议大医院建立抗凝或血栓栓塞防治门诊,与社区互动,对抗凝患者进行系统管理、主动服务和抗凝监测教育;
(2) 建议对农村县级医院和城区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抗凝药物使用和抗凝监测方法的培训;
(3) 建议抗凝门诊和能进行抗凝管理的县医院和社区优先选择应用POCT血凝仪进行抗凝监测;
(4)建议急诊室配备POCT 血凝仪;
(5) 出现急性出血并发症和血栓症以及需要接受有创操作的患者应用POCT 血凝仪进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