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是指,非欠矫造成的偏离矫正目标-0、50D及以上的残余近视,是一种逐步发生的、部分或全部的屈光矫正作用丧失,从而影响手术的预测性、长期稳定性和有效性。其发生率报道不一,范围从5、5%到27、7%。
导致近视LASIK术后屈光度回退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1、角膜损伤修复反应
角膜损伤修复过程是影响LASIK术后稳定性和预测性的重要因素。LASIK术中制作一定厚度的基质角膜瓣,保留了中央区角膜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基底膜以及前弹力层的完整性,基质细胞凋亡及肌纤维母细胞生成等角膜损伤修复反应比PRK轻微,所以从角膜损伤修复的角度,LASIK比PRK术后haze以及近视性屈光回退的发生率低;
2、角膜前凸
近视LASIK术后,角膜中央基质板层由于受准分子激光消融变薄,其生物力学强度被削弱。在眼压的作用下,进行性的角膜前凸是LASIK术后近视性屈光回退的首要原因。因此,对于LASIK术后因角膜前凸所致的近视性屈光回退,倘若在残余角膜基质床上做进一步的基质激光消融,会对角膜结构的完整性造成进一步的损伤,从而进一步降低角膜的抗张强度,加剧角膜前凸以及近视性屈光回退,甚至出现角膜扩张和医源性圆锥角膜;
3、眼内压的作用
眼内压对角膜后表面的作用力与角膜的生物力学强度是一对动态平衡的作用力。LASIK术后早期,角膜处于损伤修复基质重构时期,其抗张强度若不足以对抗眼压作用,就会发生近视性屈光回退,此时眼压仍可处于正常范围内。当角膜损伤修复趋于稳定,角膜抗张强度恢复正常,足以对抗眼压强度,角膜前凸停止,甚至可以发生逆转。因此,LASIK术后早期应用降眼压药物治疗可以缓解近视性屈光回退;
4、术前角膜厚度以及术后残余角膜基质床厚度
术前角膜厚度偏薄者,由于LASIK术后角膜的抗张强度下降,更易发生近视性屈光回退。假如角膜残余基质床过薄,其强度不足以抵抗眼压作用,将出现进行性角膜前凸及进行性角膜变薄、扩张,甚至角膜膨隆;
5、预矫屈光度及准分子激光消融深度
一般认为,高度近视者LASIK术后易发生近视性屈光回退,这与高度近视的矫正需要消融更多的角膜基质有关,术中消融基质越深,术后残余基质厚度则越少,术后角膜抗张强度越弱;
6、角膜瓣厚度与直径
角膜瓣越厚,术后角膜残余基质床厚度越薄。除了要求制作薄角膜瓣外,角膜瓣的直径也不宜过大,应当与准分子激光的消融范围相匹配;
7、术后干眼与炎症
角膜前基质神经纤维受损后,降钙素等神经肽会上调释放进入泪液,可能会参与角膜损伤修复过程。角膜知觉减退,会改变角膜-神经-泪腺的反射弧,使泪液分泌及瞬目减少,进而导致干眼等眼表疾病。LASIK术后近视性屈光回退的发生与干眼有密切关系,有干眼症状者发生屈光回退的风险增高。
总之,LASIK术后近视性屈光回退,可能由单一危险因素引起,也可能是多个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术前进行充分的各项危险因素筛查与评估,术中个性化设计角膜瓣制作方式、严格控制基质消融深度,以及术后有效治疗干眼与相关眼表疾病、控制眼压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