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痉挛即我们俗话说的“眼皮跳”。特发性眼睑痉挛是指不明原因引起的非随意性反复发作的眼、眶和眶周轮匝肌的自发性痉挛性收缩,痉挛持续时间可长可短,痉挛的表现为非意志性强烈闭眼的不断重复,发病可以单眼或双眼,许多病人在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前已忍受了相当长时间的痛苦。本病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常为双侧病变,呈进行性进展,2/3为女性,大多数在3-5年内稳定,表现为频繁而不自主地瞬目,双眼紧皱,双眼痉挛性或强直性的闭睑,同时由于眼轮匝肌长期的剧烈的痉挛又会引起眉毛下垂、上睑下垂及眼睑皮肤松弛等继发性病变。这些病人常有很好的视力,但却由于眼睛总是不自主的闭合而不能很好的应用这些视力,从而导致医学上说的“功能性盲”:也就是说并不是因眼睛的器质性病变所致的“盲”,并且这些患者往往越想用眼睛时越睁不开,而不用眼睛的精神放松时却能睁得很好。半侧面痉挛是一侧面肌不自主的痉挛抽搐,有些病人是由于一侧的眼睑痉挛范围逐渐扩展至同侧的口角和整个半面,患者说话、吃饭等面部运动均可引发或加重痉挛,常不能用意识控制痉挛,精神越紧张越易发作,因此十分痛苦。
眼睑痉挛的发病率还是很高的,据报道,在美国至少有50000例眼睑痉挛的病人,每年有超过2000的新病例诞生,发病率约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五,我国没有相应发病率的报道,但就我们目前临床的情况来看发病人数确实也在逐渐增多。此病的病因不清,以往许多医生认为眼睑痉挛可能是精神因素引起的,因为他们发现长期的精神压力可以触发或加重眼睑痉挛,并伴有精神性疾病的出现,同时,它又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增加病人的精神焦虑和压力。而现代医学则认为眼睑痉挛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可能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其确切的机理至今不明。最新流行的假说是面神经起始部(出脑干处)受到血管压迫导致神经兴奋性增加而使痉挛发作,表现为该处的动脉增粗,行走异常,形成血管攀,骑跨压迫面神经根部,虽然这些动脉的变异都是先天性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硬化的血管可以逐渐加重对面神经的压迫,因此此病的发病年龄多为老人。针对这种假说,有人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半面痉挛,通过开颅手术找到责任血管,在血管和面神经之间垫一隔片,术后早期结果满意且一般无严重面瘫。但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开颅手术时,发现并没有血管压迫,加之很多患者对开颅手术心存恐惧,所以能接受手术的患者较少,而更多的患者寻求保守治疗的方法,以在新的根治性治疗方法出现之前缓解症状,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而目前保守治疗最为有效而副作用少的方法当属局部肉毒杆菌毒素A(简称肉毒素)注射治疗。肉毒素的作用旨在减轻局部神经的兴奋性传导,其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末梢,以某种方式拮抗钙离子的作用,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的释放,使肌纤维不能收缩,从而解除痉挛的症状,但肉毒素并不阻断神经兴奋性的传播,故神经肌肉没有兴奋性和传导性的损害,但由于毒素在人体内会逐渐代谢掉,故注射后4-5月,运动终板再生,神经兴奋性恢复,痉挛复发,因此肉毒素的治疗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反复重复注射。
肉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眼睑痉挛和面肌痉挛是在1984年由Frueh等首先报告的。我国在90年代研制出了自己的肉毒素产品并应用于临床,因疗效高副作用少已成为目前首选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接受肉毒素治疗后,90%以上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多于用药3天后起效,维持12-24周,可反复注射,偶见的并发症是上睑下垂、复视、干眼症、注射侧轻度面瘫等,这些症状常在1-6周逐渐消退。个别患者用久后可产生抗药。有学者对使用肉毒素A治疗的178名患者进行长达20多年的追踪观察,结果显示93%的患者获得了症状改善,其中76%患者接受14次以上的治疗后获得明显而稳定的改善,1.7%的患者完全治愈,多次用药的副作用基本同单次用药。我们临床应用近3年以来也没有发生任何患者难以接受的副作用,并且大多数患者在应用肉毒素注射后即使再次复发,其发作的程度也较注射前有明显减轻。虽然这种注射治疗可以反复多次重复,但要间隔一定的时间,以免会引起中毒。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些担心,所谓“谈毒色变”吧,担心我们这种治疗会不会引起中毒?对此,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肉毒素的注射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它对人的半致死量为每公斤体重40单位,即一个50公斤重的人其半致死量为2000单位,而我们用于眼睑痉挛治疗的剂量只有5-50单位,所以无须担心会中毒。
对于眼睑痉挛患者肉毒素注射治疗效果较差甚至无效的患者,我们则采取手术的方法切除大部分眼轮匝肌,但此手术方法虽然可短期缓解症状,但还是有较高的复发率,另外对于因眼睑痉挛导致的眼睑皮肤松弛、上睑下垂以及眉毛下垂等继发性病变,我们都可以采取相应的手术方法予以解决并且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